悦读伴随成长——倪特工作室开展“阅读分享”汇(二)

2022/4/12 9:21:1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倪晨瑾

科学运动与智慧成长的双向奔赴

——《运动改造大脑》读后感

凭借着一股好奇劲,翻开《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从第一遍的略读,到听读,再到看着思维导图伴读,进而细细品读,我由阅读前的困惑,到阅读时的自我追问,再结合体育教学实践、与书本对话, 探寻脑科学领域,解析科学运动处方,设计健脑益智运动,促使师生智慧共成长,双向齐奔赴。

一、困惑:走进书本,脑科学启示

小时候常听人说:“这个孩子头大,聪明!”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才发现原来头大就代表脑部神经元多,每一个神经元的末梢包含许多突触,其重要作用就是接收并储存信息,不断输入与提取的过程即形成记忆。工作后有了娃,接触早教时懵懂发现,不同的神经突触需要由不同类型的外部刺激,才可以真正激活“最强大脑”中的活力因子,调整到最佳状态。因此,我一直觉得头大不一定聪明,但学会利用大脑构造进行教育,达到积极影响的人才是真聪明。

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初体验,《运动改造大脑》书名似魔力般牵引着我,开启阅读之旅。本以为这是一本有关体育运动的书籍,翻看目录后才发现,这不同于体育运动教学指导类书籍,其内容如下:一是作者用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来证明运动确实能够改造大脑;二是研究者将更多的力量集中在运动疗愈心理问题上;三是用较短篇幅介绍科学运动的指导方法与运动习惯养成的意识应相辅相成。书的开篇就让对大脑认知有着一知半解的我,产生共振,就在“学习:越动越多的脑细胞”“大脑真的会长大”“锻炼身体的同时也在锻炼大脑”,这一个个案例,一次次解答,一份份论据,且读且思,我很庆幸在体育学习之路上,浅薄的理解与书本不谋而合,也没有太过偏差。

近年来,国务院与教育部颁发及出台有关“强化体育锻炼 增强青少年体质”等文件凸显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是基本要求,更是施策标准,小学阶段体育教师应为把牢青少年体育运动“体质关”, 深化“体教融合”改革, 提升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贡献力量。

    二、追问:走出误区,新观念更迭

书中作者不停地强化 “运动最关键的作用是强健或改善大脑”,“运动对人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起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诸如此类观点。既然运动如此重要,青少年积极参与运动的现状是否能够达到运动改造大脑的目的呢?事实上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双减”政策的提出与落实,说是保障学生的运动、睡眠等时间,可学生真得动起来了吗?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运动起来,那就要让学生先爱上运动,教师引领指导、家长的陪伴示范,都需要走出误区,明确运动的意义何在。

改变一:四肢很发达,头脑不简单。

这个观点曾几何时被众人口口相传,或许有人会说“这孩子不好好学习,就只知道“玩”“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但如今大家听到的评价会是“这孩子,学习好、体育也好”“一看就很阳光,体育细胞这么好,学习肯定也灵活”,我们发现,大家的观念已悄然改变。有次室内课跟六年级的女生聊天,大概是问他们班上哪些男生最受欢迎?我以为她们的回答会是颜值高的,幽默的,结果答案则是班上那些体育好,又聪明的。关键她们对聪明的理解让我惊喜,“老师,跟你说哟,XXX不仅体育超好,还聪明。他为了提高投篮的命中率,上次还跟你讨论投篮的角度!”看来,大家眼中的聪明无关乎成绩好坏,而是他在体育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记忆力、专注力以及课堂行为等积极的状态。

改变二:尽全力比跑得快更重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能力各不相同,所完成的任务、做出的成绩也因人而异,因此,教师能做的是让他一直保持想运动的积极状态。书中体育教师劳勒则提出了“新体育教育”:“给学生打分的依据是其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技能。在体育课上,学生不必像一个天才运动员那样出色。”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创新证明了运动并非为了竞技成绩,而是为了健身改变方式。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开始关注操场上上课时那些不爱动及肥胖的孩子,并且课后和体育组内教师交流时发现,大部分这样的孩子属于被动参与的状态,我尝试着和徒弟两人商量在我们的班上尽量都以鼓励参与,不要强化速度和成绩,只要求努力坚持完成任务,教师也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坚持鼓励,其他同学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所有的人都为了努力和坚持在加油,运动时为快乐加分,这样他们大脑皮层就会对运动有了自己的理解,减少紧张几张不安,同时运动在他们大脑细胞之间建立新连接以传递信息,逐步提高适应运动的能力。

走出误区,以上改变对于我们体育教育工作者而言,是自我追问式的提醒和反思,是自我革新的勇气和态度。追问的初衷在于厘清思绪,我们已明确科学运动和智慧成长可以双向奔赴,但实现美好愿景的适切路径是留给一线体育教师的研究难题。



      三、变革:动态交往,教与学回应

  以核心素养指向体育课堂教学变革的落脚点,应该在师生的动态交往上,也应该是教与学的双边回应,这样一系列的变革旨在让教师做到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评价、手里有方法;让学生想运动、爱运动、坚持动。变革:变得是思维方式、行动方法、路径通道;不变的是体育学科育人价值。其集中体现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上,是通过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1.科学处方,身体机能激活。

当我们在做特别复杂的运动时,我们同时也在锻炼一整套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的大脑区域,提取相关内容。一方面,让学生动起来。比如我们学习蹲踞式跳远时,身体很难迅速完成“助跑、踏跳、腾空、落地”完整动作,教师启发学生做出“单踏双落”或“助跑几步,一脚起跳,双脚落地”的动作,帮助学生回忆先有经验,激活其相应区域肌肉群反应,建立新的动作概念。此时的运动处方,可以是语言描述、图像呈现、器材辅助,也可以是教师示范、个体展示等,总之,只要学生能动起来,我们就有从被动转向主动激活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让学生快乐地动起来。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就如“快乐因子”能够调节人的情绪,情绪又作用于运动状态。教师巧用“最近发展区”设计分层运动任务,了解个体所适应和擅长的能力,及时调控运动中的最大心率和运动负荷能力,解决个性化的驱动性问题。比如,低年级有“快快集合”游戏,通常都是要求听哨音解散、集合,但有次做游戏时,忽然发现学生很无趣地在走动,教师也站在那傻傻地观望、等待。灵机一动,迅速切换模式,一场沉浸式的“快快集合”体验来了。


任务一

教与学活动

规则

学生表现

三级飞行员

在能看到老师的区域内,单人行走,感受飞行空间和规则,踩到一个圆盘垫算完成一次任务。

不碰撞,要踩垫,踩垫才算完成一次任务。

很开心,但有个别学生有点懵,防止撞到人显得有点谨慎。

二级飞行员

缩小飞行范围,在限定区域成飞行状行走,踩到一个圆盘垫算完成一次任务。

不碰撞,要踩垫,踩垫才算完成一次任务。

缩小了活动范围,增大了任务难度,学生们眼神都亮了。

一级飞行员

在限定区域内,单人快速飞行,计算飞越过多少圆盘垫。

不碰撞,在盘上飞行一圈算一个,听到哨音迅速归位。

难度升级,大家都发出了“啊~”的惊叹声。

特级飞行员

在限定区域内,双人牵手合作飞行,计算飞越过多少圆盘垫。

不松手,不碰撞,听到哨音迅速归位。

跃跃欲试,很激动很期待挑战,平时不爱动的学生和爱动的学生一起飞,尽力而为。


针对问题,因人而异,及时提出有效改进运动的方法, 一旦学生的身体机能被激活,预设与生成的课堂反馈会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支持,切实提高学生运动能力。


2. 遵循规律,积极态度影响。

课前激兴趣,课中有情趣,课后藏意趣,当身体机能在愉快的运动中被充分激活,运动技能的学习便不会枯燥乏味。体育教师不仅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上做文章,更重要的是从运动技术动作入手,学生主观努力,教师客观助力,找到适宜学生难度的运动任务,培养学生坚持练习的体育运动意识,真正实现运动能力向健康行为转变。

遵循动作技能形成规律、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学对、学会,激励身体运动的同时,也在激发大脑对生活的热爱。胆子小的学生,选择简单的任务;胆子大的学生设计难度较大的任务。在《跪跳起》课中,利用三折体操垫安排了“低垫跪跳上高垫“高垫向低垫跪跳下”“平垫上跪跳起”解决重难点的三个环节,在学生初步体验成功时,增加难度,为最后在平垫挑战跪跳起动作拾级而上。学生可选择自我尝试挑战和合作探究挑战,学习方式的多变带动身心共同发展,身体坚持努力,心理也不断爬坡。

基于以上规律,教师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在最佳的身心活动中“学会”,能理解、会掌握、且灵活运用。教授二年级立定跳远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练,明确“高人、矮人、飞人”的手臂与腿部的细节动作,学生在初步连贯动作后,我尝试用挂图和板书画火柴人的方式分别给两个班做了示范,两种呈现方式可看出,动态画火柴人比直接静态挂图呈现效果要好,通过与学生交流知道,老师的用心、认真的态度会让孩子们看得更认真,也更为好奇“两脚用力蹬、两腿向上收、脚跟向前够、落地臂前摆”的清晰流程。其次,勤练和常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运动量,促成目标达成、技能掌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质保量增强体质,锻炼思维。

学生在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中科学预设,机智应变,学生始终能够想学、乐学、慧学,使学生拥有积极态度、健康行为、坚韧毅力。


3. 链接生活,多元评价增值。

任何体育课堂的学习与运动,也都是为了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幸福的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目标就是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热爱运动的种子,将运动融入生活,生活中时刻都能运动。这种意识并不仅仅是将跑跳投在家中练一练,在户外动一动,而更应该是在家里随处能找到器材运动,家里的物品能在课堂中百变百用。   

学生用自己的袜子做成袜团,这样的器材生活又便捷。袜团作为通用器材时可用在在投掷、爬行、跨越式跳高等课堂上使用,投掷可以做为轻物,抛打、掷准、掷远等;爬行时套在手上保护学生安全;跨越式跳高可以用袜子打结连接当栏杆用。链接生活是理念形式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思维的创新,还应该发挥其多元评价的增值功能。就拿袜团来说,可以增值评价的方式,对于学生在学习动作技能时不易掌握的地方,利用袜团进行评价后,能对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训练,更好的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在一年级教并脚跳短绳时,学生两臂分太开,部分学生会用两臂在用力摇绳,夹袜团在腋下进行动作限制,便可让学生慢慢地养成手腕用力摇绳的习惯。

由此可见,学生在生活中锻炼时如此借力发力,必定能在同伴合作中促提升,亲子运动时有启发。学生在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评价中发现自己现在与原有基础间的进步幅度,不断在运动中培养体育品格,提升思维能力。

《运动改造大脑》让自我追问和创新变革在不断发展的道理上相互交融、携手共进。科学运动,为更强健的体魄;智慧成长,为更美好的生活;以体育人,体教融合,真正实现科学运动与智慧成长的双向奔赴。

个人简介:

张博,女,1986年出生,中共党员,南京市三牌楼小学,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鼓楼区学科带头人,鼓楼区先进教育工作者,鼓楼区优秀共产党员。鼓楼区赛课、基本功比赛均获一等奖,多次开设区、市级公开课讲座,多篇论文、案例获省、市一二等奖,多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