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我只看到了几十张细目表,却不明就里。在听完吴莎老师的讲座后,我开始思考和领会量表背后的理念。我认为,量表体现了语言培养目标的描述、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和语言学习过程的路径,是指导教学评的三大理念。
一、语言运用指向的目标描述
指向语言运用的目标,即用语言做事的描述。语言活动是基于文本/语篇的,而文本具有描述、叙述、说明、论述、指示和互动的功能。因此,相应的语言活动也具有这六大功能。这个理解让我重新审视文本的功能,一般来说,语篇都有一个最主要的交际功能,而这六点是很好的概括。比如教材中常见的语篇多为描述或说明类的,相应的语言活动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描述语的结构由“行为performance+标准criteria+语境condition”构成,即“能做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结构可以指导我们书写教学目标,清晰课堂设计的主线和重点,并且保证路径清晰,切实可行。
二、语言能力发展的过程
语言能力发展的认知变化过程,即思维能力的发展。依据布鲁姆目标分类学,认知发展有三个层次:记忆与理解、分析与应用、评价与创造。对应到《课标》中学习观的三个层次为:学习与理解、应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对应到《量表》中的表述为:识别与提取、概括与分析、批判与评价。仔细想起来,它们也是异曲同工,体现了学习的三个阶段。
结合日常教学与测评,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大多处在第一层次,要求学生识记、回忆、转述、复述等;对于第二层次也有部分涉及,如概括、分析、应用、讲题等;对于第三层次多出现在课堂上,表现为评价、口头或书面表达等,但出现的不多。据我的观察,学生更多习惯于第一层次的活动要求,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参与度不高。有的时候,仅仅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而非书上原文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就懒得思考或者答不上来。这体现了当思维层次变化时,学生需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这也需要教师的鼓励和帮助。
三、语言学习过程的路径
量表提供的学习路径可以帮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因为学习者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儿,要往哪儿去。语言的学习大致可分为理解和表达。有趣的是,语言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框架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理解是表达的天花板。没有足够的输入,也不会有满意的输出。
贯穿各级别描述语的脉络,是语言能力的细化维度,是语言能力发展路径的层层台阶。这为教师选取合适难度的素材提供了参考的依据。以听力话题级别量表为例,总体上来说,话题是从日常向专业发展,由与个人相关较强,或容易引起兴趣的话题入手,逐步发展到社会问题、科普类话题,或专业话题。最高的层级是各种话题。这与学生对事物认知的发展和成长也是一致的,相应的认知处理量表可以用于听力课的目标活动设计之中。讲座中还提到了新增的典型语言活动量表即将发布,相信可以为教师的活动设计提供更多思路。
在对比了《量表》与《课标》的一致性后,吴老师总结,参考《量表》还是《课标》,这不是单项选择题,而是开放题,要结合实际情况,为我所用。我想,《量表》对于目标的描述、语言能力发展的分级和语言学习过程的细分,可以指导我们在教学中明确目标,设计指向目标的活动;在评测中明确考查的能力点,设计相应的试题,形成有理据的诊断;在学习指导中明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架。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评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