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妙手·程晋燕】推动家校共育共生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

2023/3/9 20:23: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罗京宁

【作者简介】

程晋燕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秣陵中心小学

程晋燕老师为本工作室成员

本文章转载于未来先生文化公众号

 

 

推动家校共育共生

基于协同育人理念

 

【摘  要】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已经意识到家庭和学校携手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创建和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但在实际的家校合作中,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责任边界模糊而引发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构建家校共育的共生机制,明确家校合作中的权责边界,优化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整合现代社会的资源与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关键词】协同育人  家校共育  共生机制

 

“协同育人”是中小学德育的实施路径和基本要求,《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到要积极争取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德育工作。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协同育人”理念落实在家校共育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图片源于网络

 

 

一、家校共育中责权的边界误区

 

(一)家庭教育“越位”学校教育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场域。近几年来,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关注,家长插手学校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个别高学历家长对教师的授课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质疑和评论;还有些家长“过度维权”,造成家校对立的两难局面;更有甚者,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孩子开路,搅乱了教育公平的阵脚。

 

(二)学校教育“越界”家庭教育

 

众所周知,教育学生需要家校合力,但这个合力其实是有明确边界的,双方可以对彼此归属范围内的内容提一些合理建议,但不可以转嫁职责,频繁“越界”。某些教师布置了一些超出孩子这个年龄阶段能够完成的“高难度系数”作业,于是家长各种代劳和请外援,直喊“压力山大”;还有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进班监考、打扫教室卫生……家长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自愿或被迫反客为主,进行所谓“合法的边缘性参与”。[1]

 

其实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是由于教师对自己职责和本分认知偏差而产生的,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一方面会加重家长的负担,引起家长的焦虑和不满;另一方面也会打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权利。

 

(三)家庭教育“退位”学校教育

 

对学生而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不仅对孩子的规则的建立与习惯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到教育的成败。但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却深陷教育误区,乐当“甩手掌柜”,从心理上认为孩子上学之后的教育问题就应该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行为上则与学校老师“老死不相往来”,让孩子在单方面的教育环境中塑形,造成性格缺陷、行为异常。

 

(四)学校教育“让位”家庭教育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心声:如今我们腰板硬不起来,一来现在的学生被家长保护得有些过分,即使犯了错也容不得别人来批评或者惩戒;二来现在的家长维权意识太强了,一言不合就投诉。

 

教师管理教育学生,本就是合法职权所在。但一些学生和家长却不理解,殴打、辱骂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在这样无界教育的趋势下,迫使学校教育失去了应有的底气,让本来满腔热血的教师变得“佛系”,对学生的错误言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禁要问:“学校教育让位家庭教育,究竟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还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图片源于网络

 

 

二、家校共育的价值意蕴

 

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2]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开拓新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家庭教育提升家风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外部动力。

 

(一)家校共育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的教育链。通过真诚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可以把孩子的在校表现告知家长,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育动态;家长也可以把孩子在家情况与老师进行沟通,以便教师更全面地了解孩子。

 

在学校和家庭的良性互动和通力合作下,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磁场和提升教育质量的叠加效应,为孩子在学业水平、身心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赋能助力。

 

(二)家校共育有助于增强父母的教育水平

 

有研究显示,我国单亲家庭及再婚重组的家庭比例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对孩子心理和行为成长方面造成伤害。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合作恰恰能够弥补家庭教育中的不足,切实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更好地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三)家校共育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本领。家校携手并行为之提供了多种可能:一来在家校合作中,教师要与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的家长打交道,这样就能充分锤炼他们的沟通技巧;二来在家校合作时,教师能深刻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并把学生和家长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此不断改进教育管理办法,实现专业发展质的提升。

 

 

*图片源于网络

 

 

三、构建家校共育共生机制的思考与策略

 

家校生态失衡不是教育中的领域性问题,而是教育中的根本性问题,是社会一系列客观问题的镜像折射。如何厘清不同教育因子之间的边界,如何打造家校共育新样态,推进家校共育“全覆盖”“真合作”,是新时代面临的重要教育课题。

 

(一)明确家校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任重致远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就是说,家长有家长的责任,老师有老师的职责,两个教育权威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唯有相向而行,同向用力,才能营造出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

 

一方面,在“双减”背景下,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精准明确教师在协同育人中的方向和目标、义务和边界,并按照一定的频率进行培训和检查;学校还要积极开展宣传《家庭教育促进法》活动,厘清协同育人中家长的责任边界,引导家长学法、懂法、守法,注重家庭教育和家风、家训建设。

 

另一方面,学校要重点履行好学科知识教学的任务,兼顾好对学生道德情感教化的职能。通过顶层设计和指导,让教师明晰家校共育的内涵和价值,并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承担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有组织、有计划地举办家长课堂,对家长进行培训,帮助家长提升能力,进而高效落实家校共育的理念。[3]

 

(二)优化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众行致远

 

目前,中小学家校主体协同困境明显:家校合作共育意识单薄,家校合作方式较为单一和固化,家校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因此,优化家校共育的内容和形式,突破家校协同育人的困局。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要传承好传统且有效的“规定动作”,如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另一方面要创新合作形式,学习并运用新的“自选动作”,例如发放《育子手册》、开展“父母成长学院”、举办线下“家长沙龙”、线上圆桌论坛等多元化“家庭学习圈”,实现家校共育的深度融合。

 

群体指导与个体指导相结合。家校合作不仅要讲求全面性,还要能做到精准化,一方面通过搭建多样平台,倾听班级家长们的心声,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还要多关注班级里的特殊群体,积极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与育儿困境,进行个体化的帮扶和指导。

 

(三)整合现代社会的资源与空间,笃行致远

 

当前推进家校合作仍以学校为主体,难免会出现技术滞后、人力不足等问题,因此从单纯依靠学校教育转向家校社协作育人,是促进家校合作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要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公益组织、大学院校等社会力量合作,形成多方参与的家校合作专业化系统工程,拓宽家校合作共育的内容和新渠道:举行家长教育大讲堂邀请知名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培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师”研修班,让老师们有底气做家庭教育的传播者;组织专家和一线教师合作编写家庭教育读本,系统构建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助推家校共育迈上新台阶。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家校共育要遵循“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原则,只有理性把握好家校共育的“度”,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更好地构建一个功能互补的教育场,为孩子撑起一个草长莺飞的人间四月天。

 

 

参考文献:

[1]蔡艺玮.家校合作中家长主体性的缺失与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9(35):6-8.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45.

[3]景云.新时代家校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4) : 16-20.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