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4-25日,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唐隽菁名师工作室成员在线上参加了“2022·时代新人培养与徳育变革”立德树人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和省部共建立德树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人类智慧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协办。
【学习体会】
如果说平日的教学教研是贴地行走,那么聆听这样的德育高端论坛则是抬头看天。多位专家教授的前沿研究思考打开了我对德育理论研究的视窗,艰深、深邃也令人着迷。印象深刻的是檀传宝教授用“岩芯”的概念看现“时代”,他认为时代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但可以做空间的理解。现时代是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叠加。孙彩平教授讲述的中国式德育理论建构的思维范式及人类学走向,与二十大提倡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她梳理了中国特色德育理论探索历程、基础学科话语变化与中国式德育理论的发展、中国式德育理论的思维范式变化以及人类学思维范式下中国式德育理论建构的朝向应探索中国概念、中国规律、中国模式。
(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 张淑环)
聆听各位专家讲座,突破认知的天花板,填补了很多德育理论建构的空白。尤其是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德育的十大行动,给我很好的启发。朱永新教授指出:践行新德育,是新时代全球视野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与立德树人的要求。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人学空场”、“重智轻德”、“言行分离”三个突出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新德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公民为目标,基于‘私德、公德和大德’三个维度,以新教育道德人格图式为指导,以‘十大行动’为路径,引领师生明德至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培养具有中国精神、世界胸怀的公民是每个教育人义不容辞的职责。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学习借鉴“十大行动”,尝试实践,为新德育理论指导下的校本实践提供更丰富多元的案例,也为开展德育特色活动,丰盈道德体验,促进德性生长,完善德育生态探索新的路径。
(东台市实验小学 程晓琳)
非常有幸观摩了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主办的2022年立德树人高峰论坛,聆听各位教授专家探讨了时代新人培养与德育变革主题下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研究。听完讲座,我深感作为一名一线班主任,肩上的育人职责之重。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作为教育者,在新时代的洪流中,在不断迭代的知识面前,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知,时刻反思,不断学习,发掘学生生命历程中积极向上的力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探索更好的教育方式,寻求学生更好的生命成长体验,我们永远在路上。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红山分校 苏畅)
民进中央常务副主席朱永新教授、香港教育大学学术及首席副校长李子建教授、国家教材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韩震教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石中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者”特聘教授檀传宝教授,分别从新教育大德育体系、生命教育、思政课应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关键作用、理智德性与课程思政、时代的定义与时代新人的培育这几个维度,在有限的时间里提纲挈领地畅谈了各自的研究成果,让我收获满满。每次看到这样高规格的讲座,我都会迫不及待地与伙伴们分享,都会第一时间坐在电脑前。实在分身乏术,就录制,再不济,上网搜索。有的老师可能不解,现在资讯那么发达,你可以到知网上去搜这些教授发表的论文,可以购买他们出版的专著,为什么一定要听讲座?原因之一:时间成本。以今天上午为例。根据会议安排,从9:30-12:00短短2个半小时,我就聆听了5位重量级教授的主旨报告,这比我阅读专著、翻阅论文要高效得多;原因之二:信息巨大。每位专家只有30分钟,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研究说清楚就必须言简意赅、直奔主题,这不仅为我们概览式的了解提供了有力支架,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快速了解当今德育研究前沿资讯。朱永新教授介绍了新教育绘制的“道德人格图示”;李子建教授指出:“人的目标是圆满道德主体”;韩震教授从人的发展、人的价值论述了育人根本为什么在于立德;石中英教授以“如盐在水”阐述了课程思政的“有机性”;檀传宝教授借用地质学“岩芯”这一概念来看现“时代"……在听完讲座之后,我还会通过搜索论文、购买专著继续进行延展学习。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唐隽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