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研习营的全体老师共同乘车前往“中山植物园”参观学习。学习共有三项学习内容:参观标本馆、参观植物实验室和开展科教实践活动。
沐浴着秋日的暖阳微风,老师们首先走进了植物园的“标本馆”。中山植物研究所标本馆,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现馆藏各类植物标本70余万份,馆内标本来自我国所有省份以及世界各大洲,还收藏有中外早期植物学家在我国采集的大量珍贵标本。馆内讲解导师褚老师先带领老师们参观了“标本展厅”,并逐一介绍标本馆的历史、标本制作的流程和意义、馆藏珍贵标本的故事等。丰富各异的植物标本,深深吸引着研习营的每一位老师。老师们欣赏着标本,或驻足凝视,或轻声交流、或提问互动。在这里老师们看到了:一份完整的植物标本既展示了植物体,还贴有野外采集信息和权威的定名标签;也了解到:标本的制作包括了采集、压制矫形、风干、鉴定、装订、盖章拍摄和归档等规范的步骤。接着褚老师带着大家来到“标本库”,这里用储藏柜存放、文件夹分类,保存着众多植物标本的原件。近些年,标本馆在不断丰富植物标本收藏的同时,还利用库里的馆藏标本,在植物分类与演化及重要资源植物的研究方面做出了出色的研究贡献。研习营的老师们阅读着、翻看着,还零距离地目睹了1920年法国传教士采集到的标本。植物标本作为重要的科学资料,其所含的信息在人们认识了解自然界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意义;建立标本信息数据库,可以让人们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走出标本馆,老师们跟随着讲解导师印老师,边走边看、边走边听,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植物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是集植物科学研究、植物资源收集、保护植物园建设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作为中国生物资源网络的重要组成单位,实验室承担着华东地区植物资源多样性调查、收集、战略保存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理化分析室、质谱实验室等科研室里先进仪器,能检测研究分析出植物中的功能性成分、杂质分离、光合效率等精确的数据。印老师还特别强调,植物研究的仪器绝大多数是物理学仪器,研究的过程并不会破坏植物标本本身。
参观全部结束后,研习营的老师们分组进行了科教项目实践体验活动——观测不同下垫面的小气候。“下垫面”是大气与其下届的固态地面或液态水面的分界面;“小气候”指地面几米气层内,土壤表层和植被层面的气候。老师们4、5人为一组,依次选择草地、马路、林地的三个样点,通过仪器观测并记录,从而分析不同下垫面小气候的特征。各组完成观测后,全体教师汇报交流数据,踊跃陈述活动结论。
第一天的研习营学习,在林岳博士的《基于知识的结构化技术问题解决方法》报告中拉开序幕,在植物园的参观实践中悄然结束,安排紧凑而丰富。TRIZS创新方法的学习,激励着老师们立足课程教学加入创新人才培育行动中;科研工作者严谨精进的工作作风,激励着老师们在科学教育的岗位上脚踏实地不断进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今天的学习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