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决定智慧,广度决定思维
——吴勇名师工作室团队浙江访学研修圆满结束
继南京晓庄学院为期一天的集中研修之后, 7月11日至12日,南京市小学语文吴勇名师工作室前往浙江进行为期两天的访学研修。
访学第一站:绍兴凤凰岛
此次出行的第一站,工作室团队拜访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凤凰岛“岛主”的周老师鹤发童颜、老当益壮。短暂的寒暄后,周老师在“容膝斋”给在座所有老师签名赠书。“容膝斋”书盈四壁,是年过八旬的周老师的精神世界,看着他等身的著作,浏览着他的一部部手稿,伙伴看到了一位语文人的赤诚和执着。
访学第二站:钱清镇中心小学
“越语文陈列馆”是绍兴市柯桥区钱清中心小学的“镇校之宝”,参观该陈列馆,我们感受的是基于“越文化”的“越语文”的深厚底蕴。十年前,吴勇老师带领团队拜访周一贯老师讨论和请教语文问题,他送给吴勇老师“三个一”——“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十年后再次拜访,在越语文馆的讲坛里,周先生送了“三个站”,给团队未来的研究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站在母语课程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周老师指出因为语文是母语,所以语文课程是中国课程的课程,语文课程“同宗同祖”“同文同心”的特点是语文课程区别其他课程的重要特点,这“四个同”同时产生了“两个同”,即“与生命同在”、“与文化同在”。周老师又以绍兴的“越语文”为例,明确语文不仅能传递民族文化,还能传递地域文化。接着周老师明确教师研究要把握好“两个度”,语文研究就是深度和广度的结合。在母语课程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周老师建议我们从语文课程的丰富内涵着手,关注历史延递和发展、追溯历代教学机构、利用地域文化的名师财产、借鉴母语课程地域文化的山水风情。只有重视母语课程地域文化资源的广度,才能解决深度的高原瓶颈状态。
“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周一贯老师认为青年教师吃亏在年轻,功底比较浅薄,理性认知不足,历史积淀欠缺。他希望我们要站在语文教育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语文,要站在一代代语文教育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层面研究语文,起步越早越好,在发掘和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找到自身的研究突破口。
“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地上。”周一贯老师认为当今时代倡导“深度学习”,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如何将“学习”转变为“改造大脑的学习”。对于如何深度学习,周老师指明了两条道路:一是指向思维发展的学习。明确思维指向的多极化,思维特点的个性化,思维过程的显性化,思维结构的互联化,思维成果的共享化以及思维品质的创造化。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包括动力、内力、毅力、反思力等能力的培养。周一贯老师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没有一页讲稿,没有一张灯片,条理清楚,逻辑缜密,让工作室的小伙伴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周老师的学识力和精神气。
访学第三站:杭州师范大学
在美丽的杭州师范大学我们认识了叶黎明教授,叶教授深入浅出,将她对写作教学设计的探索和思想从四个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走向专业的过程指导。叶教授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一直疏忽并且迫切需要改进的,是在写作过程中发现、关注“具体学生的具体困难”,为他们搭建“写作支架”。
二、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平衡。叶教授以中小学教材的文字为例,生动解释了教材中说明性写作的重要性,以及理解语言隐含意思对于教师教学的重要性。引导教师要学会开发教材中的说理训练材料、改造现有教材中的写作任务、明确训练目标,不仅要重视叙事类文本写作训练,更要突出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两类表达方式训练。
三、走向真实的写作。叶教授从写作题反思,犀利地指出当前写作命题中语境的脱落是中小学写作命题的通病,也是最大的问题!面对真实、复杂、综合性的任务,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还要落实到“注重应用,强调交际”上去。
四、走向丰富多样的语篇写作。写作能力标准之一即为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多种写作机会,教师要训练自己敏锐的思维,能够利用“下移”和“整合”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写作话题。
此次访学,聆听了周一贯先生的教诲,不仅被他耄耋之年的矍铄精神所敬佩,更被他缜密的思维和开拓的眼界所折服;倾听了叶黎明教授的讲座,打破了自己教学的僵化局面、为写作教学设计注入新思维。
这次访学是“童化作文”核心团队在砥砺前行中的一次理论学习,大家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境界、训练了思维、磨练了意志……相信在吴勇老师的带领下,“童化作文”团队的发展会越来越成熟、壮大!
(吴勇名师工作室 辛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