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道德与法治新课标理念,把握育人导向,5月22日下午唐隽菁工作室成员齐聚云端,共同聆听了于伟、王世光、冯建军、李晓东四位教授带来的对2022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解读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由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主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分别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德育室编审王世光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晓东副教授。
学习体会:
认真学习了冯建军教授关于新课标第三学段(5-6年级)课程内容的解读,收获颇丰。5-6年段是小学高年段,作为教师唯有了解这个年段儿童的学段特点,才能围绕主题内容展开,最终达成核心素养的培育。冯教授对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教育、国情教育等五大板块内容的详细解读,解开了我关于思政课本质、教学的活动方式等方面的疑惑。感谢感恩教授专家的指引。(南京市陶行知学校 方艳)
此次低段课程标准增加了入学适应教育,实现双向衔接设置入学教育《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提出,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 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在小学年级第一学期安排必要的入学适应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进行指导。对于低段德法老师应该了解儿童学习的本质和特点,调整教学设计和内容,做好小幼衔接,为每个儿童搭建与其成长相适应的阶梯。(南京市立贤小学 陆敏)
认真地学习了王世光教授的讲座。在中年段德法教学中,其中有一条是,王教授建议将劳动教育、金融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相关的道德教育学习主题中。例如:学习合理、消费勤俭节约的途径和方法时,就可以融入金融素养教育;明白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尊重劳动者懂得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感受并感激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他们的劳动动成果教育时,就可以融入劳动教育。当然这些融入的主题教育,不能机械生硬地出现,而是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需创设真实情境、关注真实问题,让学生获得道德经验。教学内容如果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就会造成教育停留在抽象的表面,很难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例如有一些学生特别喜欢抽盲盒手办,一个盲盒手办基本价格在49元左右,而且每次一买都会买2、3个。为了凑齐一套,为了盲盒中的隐藏款,很多家长为之付出了不少金钱。这样的消费行为背后有啥消费心理?攀比?好奇?收藏?能不能?该不该?都需要好好思考一番。如何发现这些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呢?需要我在平时于学生的交往中更加用心地观察他们的行为,了解他们的想法,探求他们真实的需求与困境,并选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交流,解决这些真实问题,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们成长。(南京市同仁小学 蔡兰华)
在本次培训中,北师大李晓东教授从教材总体结构、主题内容解读、理解实践建议三方面对第四学段的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也是思政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聆听了李晓东教授对初中阶段课程标准的解读,更能够从自身从教学段的角度去揣摩教授说的“一体化思维与特殊思维的关系”。每个学段面对的学生特征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课程制定了不同的主题内容,对应了不同的学业要求。我们在教学时,除了要关注校本、班本的学情特点,还需要关注纵向的学段发展方向;在扎实完成本学段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大思政课”引领下的时代育人新要求,做到“于时代里悟育人,以真精神助转变。”(南湖第二小学 陈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