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2022年“课改中国行”全程网络播出了工作室关于“儿童习作共同体”的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中国教师报》和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朱萍工作室联合查静工作室协办。
首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成员汪家燕老师作为工作室代表,简要介绍了工作室的研究工作。
01 研究汇报
朱萍、查静两位工作室主持人围绕省十四五研究项目“儿童习作共同体”分别作了研究汇报。
朱萍老师在《儿童习作共同体: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中介绍了“儿童习作共同体”项目研究的成果,分享了自己及工作室成员对儿童习作共同体的思索、构想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日常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查静老师以《儿童习作共同体的组建原则及策略》为题,提出了儿童习作共同体组建中对话、协商、合作的原则,以及创建身份感、链接真生活等实践策略。两位主持人从研究的理论架构出发,结合近阶段的实践案例提出了项目的研究愿景。
02 研究展示课
项目研究汇报后,四位工作室成员执教了研究展示课。
北京东路小学左海霞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看图写话。上课伊始,左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故事入手,借助故事插图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进了“鼠小弟”的世界,以为鼠小弟编故事选出班级的“童话大王”的形式,激发起孩子写话兴趣。接下来通过“放大镜”“演电影”等方式为孩子搭建支架,指导孩子在互相合作中将画面内容说清楚、写清楚。最后,以两个不同结尾引导孩子借助图片支架,展开想象,组成创编合作小组,编出属于自己的不同结局。孩子们思维活跃,编出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
中央路小学袁卓然老师与游府西街小学裘瑞老师围绕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进行了合作教学。
两位老师从校园公众号“介绍员”的情境着手,回顾单元所学的同时,将《鲸》与《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进行了整合,引导孩子们关注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框架和准确清晰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进行异质分组,在共同体小组内、外进行多轮观摩、借鉴,不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组内不断丰富、优化自己的构思与表达;还在向他组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其他事物的说明方法,对其他同学感兴趣的事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热爱,真正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
游府西街小学朱勤筱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推荐一本书》。
这节课中,学生响应学校图书馆发出的号召,为成为“好书推荐官”而努力,找到了习作的动力之源。从“心中有书”走向“心中有人”,学生就有了对象感,在全班跑动中寻找自己的阅读小伙伴,聆听彼此的阅读心愿,在交流中探寻如何因人制宜撰写阅读推荐的方法。共同体从根源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驱动力:想要去交流、表达、修改,不断重新建构,思维持续进阶,借由书让小伙伴之间更为紧密。
课后,工作室成员、天正小学王欢老师作研究汇报——《习作策略单元的教学设计例谈》。王老师围绕统编教材中“习作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分析了单元内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与教学价值,以及在“习作共同体”理念观照下,如何具体地设计与实施习作策略单元的教学。
随后,玄武区语文教研员黄雅芸老师对四节习作课堂进行了点评。黄老师肯定了“习作共同体”理念下构建社会化情境,开展有效交互对于学生表达的积极意义,肯定了老师们在习作课堂中高度关注“读者意识”的设计,并对项目研究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03 专题讲座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科院原副院长杨九俊先生作了专题讲座——《探寻儿童写作课的规律》。作为一直关心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专家,杨院长对习作教学中儿童、教材与课堂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鼓励全体成员遵循儿童习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在多角度、多年段、多课型的实践中将研究推至纵深处。
04 沙龙研讨
活动的最后,工作室成员同与会的专家一道开展了精彩主题沙龙研讨。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市中华附小校长潘文彬主持研讨,参与研讨的专家有: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委会顾问,江苏省荣誉教授袁浩校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宗锦莲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孙俊华教授。
对话从项目研究的选题缘起出发,课题主持人朱萍老师和查静老师就为什么选择“儿童习作共同体”这个研究课题和大家分享了心路历程。宗锦莲博士、孙俊华教授和袁浩校长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专家们认为,“习作共同体”的研究能够实现个体和共同体这种双向的建构和交互,是十分有意义的,“共创”这个理念充分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与交流。
紧接着,大家探讨了“共同体”实施的要点和路径,从共同体中“社会性安排”和“身份感”的内涵与联系,到“共学单”这一重要课堂教学载体的研制,专家们各有想法。专家们提倡,“共学单”不仅仅是一份练习,还应该起到激发兴趣、开启思维,为共创提供支持等等作用。
大家还谈论了“习作共同体”的评价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袁浩校长启发工作室成员们从三个角度来考虑评价的落实: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他建议要跳出以往的评价模式,不要单向地审视学生,而要激励、肯定、帮助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最后的作品,更要关注能力、思维、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要考虑符号、描述等评价方式的目的,综合性地运用好各种评价方式。研讨在一个个问题中走向深入。
全天的教学研讨活动内容丰富,激荡思维。工作室成员对“儿童习作共同体”的研究价值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更对项目后续的研究推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首先,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工作室成员汪家燕老师作为工作室代表,简要介绍了工作室的研究工作。
朱萍、查静两位工作室主持人围绕省十四五研究项目“儿童习作共同体”分别作了研究汇报。
朱萍老师在《儿童习作共同体:概念、价值及实践路径》中介绍了“儿童习作共同体”项目研究的成果,分享了自己及工作室成员对儿童习作共同体的思索、构想和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日常教学中的操作策略。
查静老师以《儿童习作共同体的组建原则及策略》为题,提出了儿童习作共同体组建中对话、协商、合作的原则,以及创建身份感、链接真生活等实践策略。两位主持人从研究的理论架构出发,结合近阶段的实践案例提出了项目的研究愿景。
项目研究汇报后,四位工作室成员执教了研究展示课。
北京东路小学左海霞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的看图写话。上课伊始,左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故事入手,借助故事插图创设情境,把孩子们带进了“鼠小弟”的世界,以为鼠小弟编故事选出班级的“童话大王”的形式,激发起孩子写话兴趣。接下来通过“放大镜”“演电影”等方式为孩子搭建支架,指导孩子在互相合作中将画面内容说清楚、写清楚。最后,以两个不同结尾引导孩子借助图片支架,展开想象,组成创编合作小组,编出属于自己的不同结局。孩子们思维活跃,编出的故事更是妙趣横生。
中央路小学袁卓然老师与游府西街小学裘瑞老师围绕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事物》进行了合作教学。
两位老师从校园公众号“介绍员”的情境着手,回顾单元所学的同时,将《鲸》与《风向袋的制作》两篇习作例文与习作教学进行了整合,引导孩子们关注说明性文章的写作框架和准确清晰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孩子们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进行异质分组,在共同体小组内、外进行多轮观摩、借鉴,不仅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组内不断丰富、优化自己的构思与表达;还在向他组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其他事物的说明方法,对其他同学感兴趣的事物有了大致的了解,对我们生活的世界有了更深的热爱,真正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精彩。
游府西街小学朱勤筱老师执教了五年级《推荐一本书》。
这节课中,学生响应学校图书馆发出的号召,为成为“好书推荐官”而努力,找到了习作的动力之源。从“心中有书”走向“心中有人”,学生就有了对象感,在全班跑动中寻找自己的阅读小伙伴,聆听彼此的阅读心愿,在交流中探寻如何因人制宜撰写阅读推荐的方法。共同体从根源上激发了学生的自我驱动力:想要去交流、表达、修改,不断重新建构,思维持续进阶,借由书让小伙伴之间更为紧密。
课后,工作室成员、天正小学王欢老师作研究汇报——《习作策略单元的教学设计例谈》。王老师围绕统编教材中“习作策略单元”的编排特点,分析了单元内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与教学价值,以及在“习作共同体”理念观照下,如何具体地设计与实施习作策略单元的教学。
随后,玄武区语文教研员黄雅芸老师对四节习作课堂进行了点评。黄老师肯定了“习作共同体”理念下构建社会化情境,开展有效交互对于学生表达的积极意义,肯定了老师们在习作课堂中高度关注“读者意识”的设计,并对项目研究下一阶段的课堂实践方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教科院原副院长杨九俊先生作了专题讲座——《探寻儿童写作课的规律》。作为一直关心工作室建设与发展的专家,杨院长对习作教学中儿童、教材与课堂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梳理,鼓励全体成员遵循儿童习作教学的内在规律,在多角度、多年段、多课型的实践中将研究推至纵深处。
活动的最后,工作室成员同与会的专家一道开展了精彩主题沙龙研讨。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南京市中华附小校长潘文彬主持研讨,参与研讨的专家有: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委会顾问,江苏省荣誉教授袁浩校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副研究员宗锦莲博士;南京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孙俊华教授。
对话从项目研究的选题缘起出发,课题主持人朱萍老师和查静老师就为什么选择“儿童习作共同体”这个研究课题和大家分享了心路历程。宗锦莲博士、孙俊华教授和袁浩校长从不同的角度肯定了课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专家们认为,“习作共同体”的研究能够实现个体和共同体这种双向的建构和交互,是十分有意义的,“共创”这个理念充分体现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与交流。
紧接着,大家探讨了“共同体”实施的要点和路径,从共同体中“社会性安排”和“身份感”的内涵与联系,到“共学单”这一重要课堂教学载体的研制,专家们各有想法。专家们提倡,“共学单”不仅仅是一份练习,还应该起到激发兴趣、开启思维,为共创提供支持等等作用。
大家还谈论了“习作共同体”的评价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袁浩校长启发工作室成员们从三个角度来考虑评价的落实:为什么评价?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他建议要跳出以往的评价模式,不要单向地审视学生,而要激励、肯定、帮助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最后的作品,更要关注能力、思维、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要考虑符号、描述等评价方式的目的,综合性地运用好各种评价方式。研讨在一个个问题中走向深入。
全天的教学研讨活动内容丰富,激荡思维。工作室成员对“儿童习作共同体”的研究价值有了更为坚定的信念,更对项目后续的研究推进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