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研究专著即将出版

2024/4/24 8:30:0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吴勇

自序:用生活的“常理”诠释写作教学的“学理”

从事小学写作教学实践与研究已33年,其中当带班教师29年,专职教研员5年,非常自信地说,我最了解一线教师。一线小学教师,工作日不到7:00就会从家出发,开始忙碌的一天,带学生晨读,随后收作业、改作业、上课、带学生大课间活动;陪学生午读、延时服务、放学送队,到家已是星光灿烂,简单的晚餐之后开始备第二天的课,其间还得接听家长电话和回复他们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一个教师的日常“标配”。可以这么说,当下的小学教师,连走路都带风,几乎连生病的时间都没有。

现在不少领导和所谓的“专家”批评教师不读书,不钻研业务,可如果跟着一个最普通的一线小学教师走一天,即便什么活也不用干,他们肯定不会如此放言,如此妄言。所以,当我与他们交流写作教学时,我不会跟他们谈各种时髦而艰涩的“主义”“流派”和“效应”,不是他们不需要,那是因为离他们繁忙工作太远,是“天上事”,即便使劲听,也无暇消化,更无法接受。不如从充满烟火气息的生活“常理”出发,尝试将写作教学的“学理”和“哲理”引入其中,逐步讲清说透,给他们重复的生活带来新鲜的气息。这两年,我经常用“学开车”和“穿衣服”这两件生活“常理”,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诠释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学理”。

1)

到驾校学车,起始阶段,教练都会从基本动作教起,起步、停车、变更车道、侧方停车、倒车入库等等,教练的教学其实很简单:一是“看着我做”,二是“照着我做”,三是“做成我的样子”,这就是写作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的最朴素的模样。

学车过程中,教练要求学员放弃自身的习惯性动作,亦步亦趋跟着他做动作,每个过程顺序不能乱,每个动作做到位。基本动作越熟练,就越能尽快通过考核,获得自主驾驶资格。教学生学习写作亦是如此,先得得毫不犹豫地从基本技能练起,学习规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是先“入格”。要让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技能,形成较高写作素养,就得扎扎实实地练就写作童子功。这就是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

当学员掌握了基本的驾驶技能后,教练就会带领学员上路练习。开始在郊外比较空旷的公路上练,随后到近郊的狭窄小路上练,过一段时间便转到热闹的城市马路上历练,最后到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城市巷道中磨练,就这样晴天练、雨天练;在平地上练,在坡道上练,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开车。如果将这一个过程对标写作教学,“郊外公路”“近郊小道”“热闹马路”“城市小巷”“晴雨天”“平地坡道”就是“学习情境”,要让学生熟练掌握一种写作技能,就要为他们营造丰富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原本机械重复的写作训练变得情趣盎然。

当学员获得驾照后,就可以独自上路了。刚开始,注意力高度集中,一边开车一边默念各种规范和规则,短短一段路程,开得大汗淋漓,衣襟湿透;几个月后,可以熟练上路,以一声不响、凝神静气来抗拒车内外一切干扰;几年之后,各种路规熟烂于心,达到不假思索,开车时全部路况尽收眼底,还可以与车上的人自如交流;十几年过去了,开车时不仅能对各种路况作出自动化的反应,而且可以和同行者谈笑风生。这就是驾驶素养的生成过程。在写作教学中,一开始机械地搬用和套用各种写作知识,写作过程生涩不堪;在运用过程中,写作知识慢慢转化成语言经验,可以针对各种任务情境作出正确的应对;渐渐地这些知识和技能就会与写作者的理念、思维、肌肉融为一体,只要一看到写作话题,就能自动自如地调用各种语言经验来应对,这就是写作素养。在驾驶素养的形成过程中,连续的驾驶实践不可或缺;在写作素养的形成过程中,不断语言实践持之发力。

2)

穿衣服是每天必做的事情,但一个人做到衣着得体,富有“衣品”,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个人要有“衣品“,就得有一定数量的衣服来进行日常穿搭训练,因此,在练就“衣品”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购买各种各样的衣服,潜意识中“柜子里总是少一件衣服”。与之同理,一个人要形成语言经验,就需要有足够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提炼和拼组一样,从而“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

当衣服到了足够数量,新问题就会出现,因为衣服多而散乱总是找不着,有的衣服穿的次数少会被遗忘在角落里,这就需要对这些五花八门的衣服进行分门别类地管理。在写作上也有这样的遭遇,平日在阅读中,随机积累了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可一遇到真正的写作话题却手足无措,无从而下笔,就必须对这些凌乱散碎的语言材料进行结构化的“梳理”。衣服整理得越是井井有条,就越能够发现和筛选,就越方便穿搭;语言材料梳理越是条分缕析,就越能成为写作素材,就越能够从中提炼出可靠的语言经验。

有了衣服的储备和分类,提升“衣品”就成为可能。工作场合,会议场合、聚会场合、郊游场合,地点不同,种类、款式和色彩搭配就不同;作为出席者、作为主持者、作为发言者,角色不同,种类、款式和色彩搭配就不同。只有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和角色中穿行,才能慢慢摸索出穿搭衣服的经验。在写作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体验丰富多彩的写作学习情境,面对各种各样的写作语体,经历林林种种问题解决,才能提炼出具体针对的语言经验,这就是“探究”,所谓探究就是用匹配的语言材料去解决具体的问题,在这过程中就能形成真实的语言经验。

一年当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对自己特别重要的日子,譬如教师节表彰会,作为获奖者发言,什么样的衣服穿搭既能适合热烈喜庆的会场氛围又能体现自己的个人的风采?这就需要调动自身所有的相关穿搭经验,进行筛选和重组,生成独到的个性穿搭方案。同样,当学生在考场上可面对一个写作话题时,写作既要符合语体要求,同时又要卓尔不群,展示个人写作水平,这就需要针对任务情境,千方百计地调动适配的语言经验,进行自然巧妙的组合,这就是“个体语言经验”形成的表征,这就是个人表达智慧跨越的动力。

3)

“学开车”和“穿衣服”是广大一线教师身体力行和耳熟能详的事情,以此来隐喻,以诠释新课标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可以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每位教师都是生活中的人,每位教师处在生活状态,他们对生活是最富经验感的。以此为通道,由此及彼地导入写作教学一些关键“学理”,让它们与朴素寻常的生活形成关联和共鸣,让一线教师像了解生活常识一样理解它们,像运用生活常理一样去实践它们,教育的“学理”与生活“常理”就这样彼此打通,“大道”自然变得“至简”。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用生活的“常理”去理解写作教学的“学理”,最早是叶黎明教授带给我的启发,她才是这方面的高手!

为了说明写作教学不能教笼统模糊的“类”知识,而应当教精准针对的“个知识”时,她以“鞋匠教徒弟做鞋”的“生活常理”为喻——“如果文体训练仅仅停留在作为集合体的‘类’的概念上,而非针对真实存在于交际情景中的文体‘个例’上,这就好像鞋匠教学徒做鞋,并不教他做高跟鞋或运动鞋,只教他做那个抽象的集合的‘鞋’,可想而知,鞋匠只能传授做鞋的一般原理、规则。”这样的类比,让一线教师一下子明白,在写作教学中没有绝对普适的必然性知识,只有匹配情境任务的或然性知识。

为了描述写作知识的呈现状态,她说:“写作教材中知识的呈现亟待实现第二次飞跃——从有到无的飞跃。这‘无’,不是知识的空缺或贫乏的无,而是系统、完整、充实的知识隐而不现的“无”,打个比方来说,这“无”不是开水式的平淡乏味的‘无’,而是盐溶于水、蜜成花不见的‘无’。”将写作知识存在状态描绘成“盐溶于水”和“蜜成花不见”,让一线教师清晰而准确地体会到写作知识教学要化整为零,以补丁、渗透、镶嵌、夹杂、变形等方式灵活出现教学过程中,与练习设计融为一体。

朴素的“常理”必定是最易打动人心的哲理,鲜活“常理”往往就是理解这个世界的哲理。如果都能用生活的“常理”来讲述写作教学的“学理”,一定会让更多一线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充满好感和认同,他们就会将这些理论自觉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他们繁忙的教育教学生活就此焕发出职业的光感和幸福。

 

2024年1月20日写于南京东山寓所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教方式 ——建邺、栖霞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

    11月22日上午,秋意正浓的石埠桥小学迎来了 “王凌名师工作室”与“王海燕名师工作室”的联合教研活动。本次活动以“聚焦核心素养,变革学教方式”为主题,旨在通过生动的课例展示与专家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参加活动的有新疆伊宁市克伯克于孜乡中心小学的骨干…

    2024/11/23 18:22:11
  • 团队协作无间 风采熠熠展示

    2024年11月15日下午,秦淮区小学语文先进教研组展示活动在瑞金路小学举行,宋非名师工作室成员们参加了此次展示活动。 首先,宋非名师工作室的张筠菁老师从团队建设、教研建设和课程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近三年瑞北语文教研组开展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其…

    2024/11/19 17:50:41
  • 指向模型观念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研究

    指向模型观念的初中数学项目式学习研究——南京市刘光建名师工作室“送教下乡”研修活动  为了充分发挥市、区名师工作室的引领辐射功能,深入开展新课程背景下城乡融通、区域融合育人方式变革研究与实践,2024年11月12日,南京市初中数学刘光建、黄秀旺名师…

    2024/11/18 18:24:13
  • 言语体验:语文教学的应然表达

    2024年11月14日,南京市初中语文伏荣超工作室和鼓楼区初中语文张玲工作室联合举行“指向言语体验的教学”研讨活动。南师附中树人学校刘晨老师和南师附中新城初中怡康街分校郑慧敏老师分别执教《孔乙己》、《范进中举》研讨课。刘晨老师采取“多形式比读,把握孔乙己的大众形象…

    2024/11/18 17:34:33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