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充分彰显了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表明了中国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为更好帮助学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从历史这本教科书中汲取经验教训,居安思危,勇担使命。在第九个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南京市教研室携手南京出版社,共同举行“铭记历史 振兴中华 永续和平——2022年《血火记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小学版)》(以下简称《公祭读本》)教学研讨活动”,探究民族之殇,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本次教研活动由南京市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承办,南京市金陵中学实验小学协办。我工作室成员陈蕾老师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
江苏省教科院顾润生教授、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罗嫣才、建邺区教研员徐静老师等区教研员以及金陵中学实验小学何义田校长出席本次活动,活动由工作室成员、建邺区陶行知学校方艳老师主持,各区五年级德法教师与骨干教师参与学习。
本次展示活动共有两节课。第一节课是金陵中学实验小学的金瑶老师执教的《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从西方人士对难民的救助中理解了人道主义精神,从中国同胞患难与共、抵御外辱的事例中体会伟大民族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不仅要记住这段历史,更要记住黑暗岁月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第二节课是由工作室成员、南京市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南湖第二小学的陈蕾老师执教的读本第六章《国家公祭》的第一讲《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教学一开始,陈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回顾《公祭读本》中讲述的历史片段,巩固所学内容。而后围绕“为什么设立国家公祭日”展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通过对资料和《公祭读本》相关内容的阅读分析,体会设立国家公祭日彰显了人民意愿和国家意志,强化铭记历史的自我意识,树立珍视和平的观念。接着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对外援建事实的了解,理解我国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做出的努力,培养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
两节课后,建邺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徐静老师以《基于课程标准,立足核心素养,创新教育形式——建邺区开展<公祭读本>教育探索》为主题做汇报讲座。徐老师首先用一个短视频向与会者汇报了建邺区各小学近年来开展《公祭读本》教学的实践探索。接着,在讲座中,徐老师提出思政教师应当从专业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国家公祭日”的意义;通过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如阅读相关书籍、实地探寻红色景点等项目,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边界,深化认知理解;充分利用“国家公祭日”作为开展仪式教育的契机,在公祭主题仪式中润泽学生心灵,升华爱国情感;发掘多方资源,从多方视角审视教学内容,多维启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公祭读本》的教学更需要追“本”溯源,聚焦核心素养,设计具有指向性的教学活动,同时思考从一体化教学的角度解读教材、思考教法,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接下来的专家点评环节,顾润生教授与罗嫣才博士对活动的内容给予了高度肯定,同时也对如何更好开展《公祭读本》的教学提出了针对性建议。省教研员顾润生教授认为《公祭读本》的教学要彰显育人价值,进行一体化设计,整体架构思政课堂。首先,设定好教学总目标,使之指向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再围绕总目标分学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其次,分清教学内容的层次,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体现教学内容的螺旋上升;再次,关注教学方法,始终遵循一体化原则;最后,思政教师要提升自身素养,充分挖掘并整合多方教育教学资源,借力“课程思政”,构建起完善、系统的思政课程体系。
市教研员罗嫣才博士提到,思政教师首先要担当好《公祭读本》教学的重要使命,充分领会思政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深刻影响;其次,明确教学的定位,以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为目标,倡导珍爱和平的理念,培养学生做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最后,思政教师应在常态教学中统整全校合力,有效调动全方位资源,致力于增加思政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真正落实“思政大课堂”理念。
全市思政教师将以此次教研活动为契机,立足于课堂,充分教好用好《公祭读本》,努力践行育人使命,发挥好思政课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关键作用,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行动铭记历史,振兴中华,永续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