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纸载千年国运;匠心承万世芳华!
——南京博物院纸文物修复冬令营有感
南大附中 沈啸
似乎我们都知道,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也是推动世界进步的重大力量。但我们是否了解纸以及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我汗颜。新春伊始,金陵城依然在大雪压境的余威中瑟瑟发抖,却又那么一群人,以如火的热情,驱散寒意,从天南海北齐聚金陵,齐聚中山门下的南京博物院,因为这里,有一场文化的盛宴正在等待他们!那就是首期“南京博物院纸质文物修复冬令营”!
本次冬令营为期五天,整个过程紧扣纸文化这个核心概念,学知识与实践操作并进,同时融合造纸、拓片、装裱、修复古籍、线装书等五大活动课程。以此让孩子们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达到知识层面和动手能力层面的双向提升。
短短的五天冬令营业已结束,太多的感悟深深刻在脑海。有孩子们的无限创造力带来的冲击、有活动过程中的柳暗花明的喜悦,有参观文保所精妙仪器的叹为观止,有每一次南博公共餐厅的珍馐美馔,还有南博两个90后工作人员的事无巨细以及鼓楼历史教研员金波老师、历史特级陈红老师的事必躬亲和激情满满。等等等等,每一个感悟都是一份珍贵的回忆,难以忘怀。而最令我感动的,则是南博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伟大的工匠精神!
一、让工作成为热爱,用恒心去坚守
几天的接触与学习,让我第一次认识了这群伟大的幕后英雄。如果不是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影,社会对这个群体给予的关注可能会更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自己工作的认同与热爱。把热爱当做工作室本能,把工作当做热爱就成了伟大!在参观文保所的时候,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墙上正在修复中的清代殿试试卷残卷,半开玩笑的说:“这1000份试卷足够我修到退休了!”所以,每当游客在金碧辉煌的展览馆赞叹文物的精美绝伦时,请把掌声送给那些数十年如一日,独坐实验室,任劳任怨的修复文物的无名英雄们。没有千钟粟也没有颜如玉,只有青葱岁月许下的一份承诺。
二、让严谨变成习惯,用细心去守护
在装裱操作环节中,负责教学生的是南博的白老师,她的严谨与认真让人印象颇深。她不止一次的告诫学生,做文物修复一定要细心再细心,错误是完全不被允许的。学生不解,她解释道:“文物是历史和文化的传承,是不可再生的,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修复还是一种守护,一旦出了错,就永远无法补救!”的确,白老师等文博的工作人员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这一点,借助过硬的技术技能和近乎严苛的纪律要求,他们悉心守护着历史,从未松懈。
三、让修复成为重生,用慧心去创造
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文物修复过程中也是如此。文物修复虽然是对过去事物的还原,但绝不是机械的维修和没有灵气的修补,做好文物的修复与保护,同样需要创新力的推动。在本次冬令营中,我们就亲身见识到了南博文保人员的创新力所在。
首先,陈列于文保所的各种高新技术设备,以现代科技作为传统方法的补充,丰富了文物修复的途径,加强了工作的精度;
其次,在对一些损坏程度大的文物,在追溯文物的文化根源的基础上,是需要通过推理和适当创新来推动修复进程的,比如南京博物院的主体建筑之一——老大殿的修复,除了原建筑的主体,还凝聚了工作者再创造的智慧,在不违背原物精神内核前提下的创新无疑更具挑战;
再次,回到第一天文保所张所长所做的讲座,她把文保工作的过程形象比喻成医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比如文保所就是文物医院,前期检测损坏原因就是望闻问切的诊断,金属文物上的锈根据成分不同可分为良性和癌症等。最后,为了适应文物修复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内部从业者的专业结构也有了创新,从重视理工科到文理兼备。综上可以看出,只有一颗能够并敢于创造的慧心才能让文物的修复成为重生,才能让修复本身也成为一种艺术。
感谢这次冬令营,给了我与纸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宝贵经历,更让我结识了南博的优秀文保团队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工匠精神,我将以此自勉,学习他们的恒心、细心、慧心,在不同的岗位,以同样的要求,不断前行!
正所谓:玉纸载千年国运; 匠心承万世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