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文物修复,感悟工匠精神
——亲历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冬令营有感
金陵河西分校 国出墙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2018年2月4日-9日由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文物修复冬令营。此次冬令营为时五天,其活动内容紧扣“纸”这一核心。从造纸所需的材料、纸的种类及应用等相关理论,到抄纸、捞纸、焙纸、揭纸等手工造纸流程的体验;用纸将砖画上的“竹林七贤”拓印下来;对拓印的成果进行装裱、上框;观摩了文保所的老师们对纸质文物的修复并进行亲自实践;最后完成线装书的体验。一开始,也只是因为对冬令营活动的一些内容较为感兴趣才参加的,没想到五天转瞬即逝,蓦然回首,此次冬令营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远远高于活动内容的本身。
眼望着学生们无数次不厌其烦的摸索抄纸的要领,耳听着营员们拓印时敲敲打打汇成的乐章……像一幅画一样,那么的生动。忽然间我的思绪跳跃到中国古代,几间草房、几位老者,一边的老者手中拿着纸帘在不断的抄纸,一边的老者手中拿着棕刷在敲敲打打……一个词闪现在我的脑中——工匠。专注于某一领域并针对这一领域的生产加工全身心投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完成整个工序的每一个环节的人,对,就是工匠。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的传承者,他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作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对细节有着极致的要求,对品质有着执着的追求,这就是工匠精神。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将“工匠精神”这一词纳入到政府报告中。他从国家层面诠释了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落在个人层面,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
提到工匠,脑中想到的都是瓦匠、木匠、铁匠、泥匠、油漆匠等这些靠手艺“吃饭”的人。腾然间发现,我这个“教书匠”原本就是一名工匠。回首自己从教五年的经历,从一开始满怀激情的踏上讲台,带着极大的热情希望自己每一节课都发挥出自己全部的实力,到现在成为人们口中常说的“老油条”。虽然对教师行业的热情依旧,但不免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懈怠、懒散等思想和行为。冬令营最后一天一位来自西安男孩儿的话触动了我,他说:“这次冬令营除了让我接触文物修复工作以外,更让我对文物修复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这次冬令营让我清晰的认识到想要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就要有文物修复是个枯燥工作的心理准备……”其实教书匠的工作也是一样,教师这一职业就是把学生带完一届又一届,一个一眼望到老的行业,和工匠一样,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当我看到文保所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修复文物时,他并没有表现出厌倦、厌弃、厌烦,他双眼凝视着文物,手上拿着修复文物的工具,脸上洋溢着的是平和、是耐心、是严谨、是一位工匠所特有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沉下心反思自己近期工作的表现,缺少的正是这种敬业、专业的态度;缺少一份对工作的热情和坚持;缺少一种对工作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立场;更加缺少的是经过千百年锤炼出来的“工匠精神”。
反思过去,展望未来。既为匠,安为匠;怀揣匠心,感悟工匠精神。
最后,还要感谢这次冬令营的举办方南京博物院和两位社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感谢鼓楼区教研员金波老师,感谢南京陈红工作室,感谢他们为我们提供这次机会,让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工艺、对“纸”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正是通过这次冬令营,让我这位“教书匠”能够重新感悟“工匠精神”,找到事业上努力的新方向。提前预祝南京博物院文物修复冬令营第二期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