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日下午,南京十三中“南京市名师工作站(高中语文):曹勇军名师工作室”召开第二次会议,名师工作室成员们共同商议确定了“名师工作室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曹勇军高中语文工作室工作计划”可以概括为“五个一”:设计方案、撰写论文、建设网络平台、举办论坛和出版专著。其中设计一个方案为每位成员设计1-2门高品质校本课程方案,工作室成员集体讨论,并邀请专家会诊指导,最后形成初步实施方案。撰写一篇论文,指的是工作室成员对各自设计的校本课程进行反思、优化、提炼、研究,下半年以曹勇军语文工作室名义在刊物上连续发表。建设网络平台,即与南京市电教馆合作,建立曹勇军高中语文工作室网络平台,把课程建设资料以及满足学生学业需要的辅导课程传上去,逐步积累,逐步完善,以发挥名师引领作用。举办论坛指的是与南京市中语会合作,举办一次市级的学术论坛,就相关的课程建设进行切磋对话和课程展示,使研究成果逐渐为同行所了解和认可。出版专著,即提出课程建设研究专著撰写方案,分工合作,争取2017年出版。
工作室的老师们就2016年的工作计划展开了讨论。刘宏业老师认为,针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可以采取从小到大的渐进形式,先小范围试点,再逐步扩大到年级乃至全校。陈文忠老师认为校际之间需要加强合作交流,可到有条件开设校本课程的学校观摩。论文方面,应与课程的实施一体化,目前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确定设计的目标,制定计划。石群英老师则表示将在原来的校本课程基础上加以改进,优化提升。武健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认为下一阶段应加强课程的研讨,在确定选题时多作交流,以拓宽范围,避免重复。并且提议以此为契机,为有此类研究的老师提供展示的平台,工作室成员集中进行研讨,给予鼓励支持,扩大影响。唐丽花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开设校本课程方面的困惑。邱兼顾厘清了课程的三个层次(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及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和德育课程)其中校本课程又可以分为活动课程和微课程。邱老师建议老师们可以在微课程上多做研究,比如每周利用一节课进行演讲,学生分小组合作确定选题,找材料,做准备。他坚信,即使是微课程,坚持开设几年也会有自己的心得和收获。包旭东老师认为活动可大可小,小的活动也有价值,值得尝试。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除可操作性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课程教材的开发和推进。课程要传承下去,就必须要有教材来承载。此外,他还提到多人集团作战将比单兵作战更有效益,可以扩大校际合作,甚至可以举办区、市级的戏剧节等活动课程。由单个到整合,有交流合作,共同推进。包旭东老师提出了课程建设的金字塔模型,校际为顶层,学校为第二层,教师个人为第三层,构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王夫成老师认为16年的计划很厚重。“五个一”计划有急有缓,又长又短,内容丰富、节奏合适。当前最急迫的是网络平台建设,下学期开学初就要开始投入使用。校本课程能不能在各个学校播种生根发芽,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他认为可以利用寒假的时间进行构思,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设计。开学前将进行集中研讨,拿出总体方案,进行总体布局。他认为一切计划都需要在细化中落实。其他的工作计划,诸如论文论著,是前期工作开展后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后曹勇军老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课改以后,“课程”成了高频词,它看起来很神秘,实际上并非如此。课程包含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要素。如果用这个标准来评价,我们已经开展的一些课程就具备校本课程的雏形。比如《史记选读》,我们选择其中十几篇,每篇抓住三个要点(文言、文章、文学),这就是目标。具体上每一课时,把握实词、虚词、重点段落、个性化的语言等等,这就是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由浅入深的过程中学习,最后将各方面整合为一体,这就是实施。最后的评价可以是考试、撰写论文或者改编课本剧。用这个标准来看,我们平时做的就是有个性的课程。目前很多老师缺乏建设一门课程的信心,主要是因为缺少学理的自信。其实平时做的很多东西已经具有校本课程的雏形。我们现在做的是需要将其系统化,加上学理的支撑。最后,曹老师再次明确了2016年上半年的主要任务,提议工作室的成员老师们,寒假期间就开始着手对以上方面加以思考,加强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此次会议明确了工作室2016年全年的工作计划,并突出了当前工作的重点,消除了老师们的顾虑,是一次目标明确、指导性强的高效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