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作室研修计划,为深入推进工作室重点项目“小学语言实践型课堂构建探索”的研究,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表达水平。2024年7月7日,南京市小学语文吴勇名师工作室联合江宁区小学语文汪璐璐名师工作室,特邀《语文建设》杂志时玲玲主编,携手工作室骨干成员共聚江宁区石塘互联网会议中心,举行了暑期教育写作专题培训活动。
迎着清晨柔和的阳光,《语文建设》杂志主编时玲玲老师开始讲座,她《以教学案例的撰写谈教师写作与修改》为题,以专业编辑的视角,揭开小学语文教师写作的“庐山真面目”。
时老师开门见山,指出教育写作的类型,按照语文教师工作要求和发表教学成果的类型,可分为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例研究报告和教学论文五类。时老师特别提醒,我们小学教师所撰写的文章,严格意义上多数被归类为“教学案例”写作。
何为教学案例?时老师治学严谨,援引北京师范大学吴欣歆教授的话,教学案例是教师学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其描述的情境是真实的,记录的典型内容是教学进程中产生的与教学经验冲突的场景,伴随着矛盾冲突的产生与化解,教师对教学形成新的认识与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教学探索的新方向。时老师点明唯有体现教师的教学主张,立足真实的教学问题,体现教学冲突,这样的教学案例才具有指导价值。
教学案例行文结构如何?时老师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安桂清的分类,将教学案例归纳为四大类:“设计本位的课例研究”,强调教师的教;“话语分析的课例研究”,围绕一个话题,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描述性评论的课例研究”。将自己的课例描述下来,边叙边议;“以学习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未来的类型,关注教师布置了什么任务,学生学到了什么,是怎样学的。有了这四大抓手,教师们的写作就逐渐有了眉目。
紧扣热点话题容易脱颖而出吗?时老师意味深长地回应了老师们在教学案例写作时选题的困惑。时老师从审稿人的视角切入,指出热点话题重合度很高难有新意,反而是对一个问题进行长久深入的研究,才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如何有效紧扣热点话题的热度呢?时老师给出指导性建议,她说热点选题应该与问题意识、文献意识相结合,时代不同,学情不同,“老瓶装新酒”。时老师罗列了一些小学语文研究重点展望,如“核心素养导向”“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课标中的育人路径”等,老师们将之与自己的教学研究相结合。时老师以北京中关村一小的古诗教学为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如何在小学生知识储备丰富的学情下,从冰冷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古今情感共情,在语文课堂里渗透美育,让人受益匪浅。
何以称得上为一篇好文章呢?时老师为老师们答疑解惑。一篇好的教学案例,需要有研究价值:促进教师开展专业性反思、助力其他老师关注关键问题。不同类型、角度的教学案例形成聚合效应,实现跨越时空的专业交流,以教学案例为载体,构建起教师分享经验、沟通观点的专业平台,结成广泛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帮助教师的专业发展。
好文不厌百回改,如何打磨自己的文章?这一步往往容易被老师们忽视,但专业化表达却是文章的最后一道“拦路虎”。时老师总结出七大修改方向:一看主题、论点、表达是否确切;二看标题是否鲜明、洗炼、上口;三看布局是否合理;四看材料是否得当;五看语言是否准确、生动、形象,语法是否准确;六看叙述口吻、格式、数字、标点符号等是否统一;七看事实、数据、公式、人名、地名、引文是否正确。时老师惟妙惟肖地讲述了一些修稿过程中的趣事,如“目不转睛地盯着”这样的语病、引文题目的疏漏、参考文献页码未标注、教材里的词抄错了、援引历史事件的时间不符等,更是说明了教学案例写作需要不断打磨,字斟句酌,治学严谨。史老师别出心裁地用编辑改稿的方法,教老师们换个角度修改文章,例如读改法,在多次朗读中发现语意不畅之处;暂搁法,文章写好后过一段时间再修改;求助法,将文章交予别人审阅,跳出“当局者迷”的状态。
老师们意犹未尽,对于教学案例写作的热情犹如下午灿烂的阳光,炙热浓烈。短暂的午餐时间过后,工作室的骨干学员们,争相向时编辑请教,或是自己写作时的困惑、或是对教学案例写作新的启发、或是对未来写作的畅想,吴特、汪璐璐、梁俊、吴丹丹、陈睿、徐俊、姚彩霞、陶会、谷民发、邱中豪、史学来、张良花、蔡文璨、汪云洁、钟骏峰、周海波、时燕、朱明霞、陆文、辛雅等与时主编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时主编还现场指导了部分成员的论文、案例的修改。
一天的研修活动结束之际,工作室主持人特级教师吴勇表达了对时玲玲老师的感谢,是时主编让老师们有幸一探“编辑部的秘密”,跟着时主编从写稿人变身为审稿人,共话教学案例写作的二三事。吴勇老师同时指出:写作就是研究,借助一次又一次写作将一个问题逐步铺展;写作需要执着,沿着一个话题,不断求解,不断开拓,不断反思,吴特还鼓励大家抓住写作的时机,历练自己,成长为自觉自愿会写作的语文教师。
撰稿人:张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