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作为一线班主任,我们创新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方式,着力解决家长“急难愁盼”的家庭教育难题。特别是致力于校家协同,优化家庭、学校这两个少年儿童成长中最重要的场所,持续开展面向社区的“家庭教育义诊”活动,成为南京校家共育的一张亮丽名片。2020年10月24日,正值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117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部分名师前往浦口区凤凰台广场,面向有教育困惑的家长,开展第一次线下家庭教育义诊活动。第一步,前期调查。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经过班主任交流研讨,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梳理出孩子成长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教育难题。第二步,岗前培训。学校先对专家义诊团队进行培训,帮助老师弄清教育义诊“要诀”。如,一要关注来访家长的情绪感受、思维认知和行为,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谈论孩子;二要尽可能用中立的态度启发孩子的父母,让父母有所感悟,找寻问题解决之道。第三步,线上约号。学校在公众号详细推介每位义诊名师的特长,让家长熟悉预约流程,每位名师一共发放15个号,预约完即止。预约成功的家长,由德育处发放“义诊卡”。第四步,现场问诊。预约成功的家长根据“义诊卡”指定的时间段前往“问诊”。每位家长有5-30分钟的时间与名师“一对一”现场交流。交流结束后,老师们会给家长开出“家庭教育义诊建议单”。从“公布名师特长、网上约号、发放义诊单”到“现场义诊”,全程火热,所有的预约号被秒光,所有的名师被约满。20位名师,3个多小时,没有一位老师有片刻时间休息,现场接待近300位家长,破解家庭教育难题近千个。家庭教育义诊与家长会不同,它有助于解决每一位家长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家长是主动的一方;与教育咨询不同,义诊有针对性,可以助力家长找到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与班主任日常与家长交流不同,义诊涉及到学科、心理、习惯的方面,更具有专业性。义诊后,学校收到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反馈——“打骂少了,女儿的反抗也少了。”“原来我对于教育挺自信的,现在发现正是我对教育的过高要求,才导致孩子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我带了九个问题都得到了回复!”“老师看问题,是真的准!”……线下义诊活动,做在了教育的需要处,做在了家长的心里面,赢得了家长们的高度赞同。自此,家庭教育义诊成为本地最受家长喜爱的校家社交流方式。在南京市浦口区大桥小学,前来参与义诊的父子俩泪洒当场,最终打开心结拥抱在一起。在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义诊老师静静地倾听一位母亲哭诉整整30分钟,她的“无力感”让人心疼,而老师的一番话缓解了她的教育焦虑;在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家长们反映,孩子身体出了问题,求医有门,而孩子学业和心理出了问题,苦于找不到求助的渠道,往往问题越拖越糟糕。他们的千恩万谢,让义诊团深感赋能家庭责任重大。工作室成员集体义诊某校一年级,第一次开展家庭教育宣讲,第二次开展线下家庭教育义诊活动。据该校德育副校长反馈,三年来,该年级18个班,800余名学生,无一起教育投诉。7次家庭教育线下义诊,700多位家长参与问诊,破解家庭教育难题3000余条。2021年5月,家庭教育义诊情景剧《唤醒》诞生了,7次演出,在社会上反响热烈。家庭教育义诊,是校家协同的创新实践和有效路径。义,体现的是公益性行为;诊,不仅是专业人士的认知与诊断,还有家长的自我觉察与自我诊断,共诊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剖析长期存在的难题,提升家长的教育力,提升老师的指导力,最终回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我的“家庭教育义诊”一开始是从班级实施的。2013年,接手了新的一年级,我提前用问卷的方式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问卷细到孩子“小时候由谁带的?”“有没有爬过?”“家人谁会经常发脾气?”……从问卷中发现问题,及时了解孩子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我感到,当孩子屡屡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如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上学;孩子与父母对着干,不听话;孩子厌学,把父母的话当着耳旁风……此时,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修复亲子关系,而不是矫正孩子的行为。我的家庭教育义诊没有局限在自己带的班,利用业余时间,我也义务帮助全校刚入学孩子家长答疑解惑,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打开家长的心结,减少他们的焦虑,增加对学校的信任。只有校家之间有了情感和信任,教育才能真发生。五年来,我线上线下义务接受家长教育咨询5000余人次,从近3000份问卷调查中梳理出200条“中小学家庭教育难题”,涉及“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心理健康、伦理道德、智能发展”等,我和老师们分门别类加以剖析,撰写解惑稿。同时,通过与家长多方面沟通、诊断、评估,了解少年儿童的家庭教养环境,明确家庭教育的问题与困惑,“点对点”对家庭教育进行专业化指导,并不断创新家庭教育“义诊”方式,如,家长“自诊”、专家“门诊”、名师“义诊”、线上“云诊”等,为名校、名师工作室、名师反哺社会提供了实践样本。家庭教育线下义诊,旨在让名师、专家与每位前来咨询的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深度了解每个家庭情况,通过“把脉问诊、专业指导、跟踪回访”,解决家庭教育“急难愁盼”的个性化问题,缓解教育焦虑,化解校家出现的矛盾。我们的家庭教育义诊团,还与乡村学校、社区、青少年宫、图书馆联合,将家庭教育义诊开进老百姓的家门口,化身“知心邻居”,指导家长学会正确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问题,维护好亲子关系,解决家庭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而是理解与交流,校家合作的最佳方式是家长有效参与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让儿童能释放负面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我们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与南京广播电视教育发展部联合制作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每集2-3分钟,将家长关心的家庭教育难点、痛点,通过名师们的分析一一解决。义诊团50余名成员,参与录制系列微视频217个专题共221集,以日播节目形态呈现,在南京电视台少儿频道《家庭教育义诊》栏目中播出,每天15分钟回答热点家庭教育问题,被誉为“家庭教育云宣讲的一面旗帜”。校家共育,“共”是关键,“育”是根本,而校家协同的逻辑起点是“学习”。我们组建了校家社学习共同体,由家长、老师、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以读书交流为核心的团队,带着思考,一起读书,定期交流,从合作到共生,从相互支持到共同成长,助力家长精准掌握儿童的发展现状、过程与成效,掌握其发展轨迹上的每一个“点”、每一条“线”,同时,发掘“种子”家长,力争全员卷入,让家长看见校家协同对儿童产生的正向影响。在学习共同体成立仪式上,我谈了“校家社学习共同体”的构想,宣读首批成员名单,并向每位成员赠送一本育儿书籍、一本家庭教育杂志。接着,成员们开展共读一本书的活动,家长分别选其中一节或一句话进行读书交流,导师开展家庭教育微讲。“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知识都会忘记,底层思维才重要”“育儿,就是维护好一段亲子关系”等一系列观点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从“家长学校”,到“百姓讲坛”,从“家庭教育义诊”再到“相悦和园·家长成长沙龙”,我们的工作室基于问题,厘清问题,逐步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从“家长学校”到“百姓学堂”,创设合适的养育环境。学校每学期举行1-2次家长会,每月定期举办一次“百姓讲坛”主题讲座,目的是基于每个孩子不同时期成长的需要,结合家庭具体条件,邀请家庭教育专家给家长进行“菜单式”授课,帮助家长调整教育方向和措施,从优化家庭整体氛围,优化儿童日常生活入手,教会孩子日常起居有规律,家庭生活有责任,做人做事有利他心等。家长在陪伴中学会教育,孩子在相处中学会处理与同伴间的友谊、竞争、协商、合作等关系。从“一对多”的家长会到“一对一”的家庭教育义诊,校家共育同心同向同行。学校有校园开放日、课改展示日、名师接待日等,引领家长一起成长,建立起相互交流、彼此倾听的机制,建立起相关主体真实的交往互动。特别是家庭教育义诊,挖掘了校家协同的巨大能量,唤醒了每位家长的教育力,契合了家长对教育的需求。家庭教育义诊,“从一个念头,到一次采访,到一档节目,到一个品牌;从一个念头,到一位老师,到一群老师,到一个课题。”广泛吸纳社会力量,通过雁阵效应,从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入手,遵循教育规律、儿童成长规律,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有针对性地给出实操方法,为家庭教育提供专业化指导,构建立体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共绘校家社协同育人新蓝图。“家庭教育义诊”项目入选《2021年南京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入选2024年南京市浦口区民生实事项目;《新华日报》《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刊发义诊经验;扬子晚报“成长氧吧”推送答疑解惑文稿;喜马拉雅APP开设“家庭教育义诊”音频专栏。“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开设“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专栏,并入选“强国推荐课”,播放量超过1000万;家庭教育义诊相关活动、答疑被《人民政协报》《江苏科技报》《重庆晚报》《南京晨报》《湛江晚报》《达州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我们将秉承这样的初心:只要家长有需求,教育的服务就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