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数学奥秘 探索跨科新境——初中数学跨学科教研活动纪实

2025/4/23 14:38:1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刘光建

解码数学奥秘 探索跨科新境——初中数学跨学科教研活动纪实

南京市竹山中学 缪娟

   在春日暖阳的浸润下,一场汇聚智慧与创新的教学研讨盛宴于金陵大地精彩上演。2025420日至422日,第五届长三角名师工作室联盟峰会暨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教学研讨活动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黄山路分校隆重开展。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教育专家、骨干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索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的创新路径。

       

  21号上午,鲍建生教授以《初中数学跨学科综合与实践的设计思路》为题展开讲座,鲍建生教授形象地以“铺垫与脚手架”对应东西方数学教学的差异,引发与会教师深入思考。寻找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的中间地带,进而提到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聚焦数学核心素养,深入理解“三会”的内涵和教育价值。鲍建生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区别,更启发教师在跨学科实践中汲取不同模式的优势,为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及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合多元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21日下午,学校多功能教室内气氛热烈,高伟老师执教的《圭表影长探秘》与石小恒老师带来的《探秘二进制》两节公开课,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为数学教学打开了全新维度,结合毛亚玲老师鞭辟入里的专业评课、特级教师黄玉华与刘光建老师的深度理论分享,为在场教师带来一场深度教学启示之旅。

   高伟老师的《圭表影长探秘》课堂,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古代天文画卷。他以小组协作模式为笔,自制教具为墨,带领学生沉浸式探索古代天文智慧。课堂上,学生们摇身一变成为“小小天文学家”,在四项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中穿梭古今。在“古人是如何测定节气”的探究中,学生们通过观察圭表模型、模拟古人观测方式,破解了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数学密码;“一天之中圭表影子有什么作用”的讨论,让学生们从时间计量的角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当进行“探究圭表影长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学生们运用控制变量法,严谨地记录数据、分析规律,将数学中的测量与推理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最后的“测量南京正午太阳高度”实践,更是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在阳光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巧妙串联起数学测量、天文观测与历史文化知识,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实践中变得活而生动。 

  石小恒老师的《探秘二进制》公开课,则像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数字探险。课程以“数的进制家族”为引,带着学生穿越数字的神秘森林,逐步揭开二进制的神秘面纱。石老师从生活中常见的计数方式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二进制的计数规则、运算逻辑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在讲解十进制与二进制的互化推导时,石老师借助数轴、图表等可视化工具,让复杂的数学转换过程变得清晰明了;二进制加法的实操演练环节,学生们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不断探索数字运算的奥秘。而课堂的高潮当属“二进制密码破译”游戏,学生们分组协作,运用所学知识破解密码,在紧张刺激的互动中,深度理解了二进制原理及其在现代计算机领域的重要应用。整堂课节奏紧凑,既有严谨的知识讲解,又有活泼的实践互动,既夯实了数学基础,又拓宽了科技视野,充分展现了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公开课结束后,毛亚玲老师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课。她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等多个维度,对两堂课进行了全面而精准的点评。她高度赞扬高伟老师将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巧妙构思,以及石小恒老师化抽象为具象的教学智慧,同时也针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分层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改进建议。

  

  随后,特级教师黄玉华带来《基于学习进阶的初中数学大概念的建构策略》微讲座。他以丰富的教学案例为支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概念教学的核心要义,分享了如何以大概念为统领设计教学活动、搭建学习进阶路径,为教师们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与可操作的实践方法,将整场教研活动推向新高度。

  422号上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骆开良校长以独特的AI视角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为教学评价带来了创新性思考,引发与会者热烈讨论。骆校长在评课中指出,AI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捕捉与分析能力,能精准追踪学生的学习行为轨迹。他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融合AI工具,实时获取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展现了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度理解与高效应用。他进一步从个性化学习层面评价道,教师借助智能分组、针对性练习等AI功能,有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更具精准性与适应性,切实提升了课堂效率。骆别出心裁的AI视角评课,为教学评价开拓了全新路径。这不仅助力教师深化对AI技术的运用,提升教学质量,还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活力,推动课堂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引领教育工作者在数字化时代探索更优质的教学模式。

活动最后,刘光建老师带来教学诠释《模型建构:初中数学学科实践的创新》。他紧扣本次公开课中的教学实例,深入剖析了模型建构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价值。他介绍了初中数学模型建构的16年实践探索:以问题诱发—关键能力—模型建构—模型观念四个方面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形态,导致学生不喜欢数学、数学学习的呆板方法,导致学习不会真正发生、数学教育的目标单一,导致学科育人难达成三个主要问题;形成了“指向学科实践的初中数学模型建构”的理论架构,开发了“指向学科实践的初中数学模型建构”的基本内容。他指出,数学模型是连接数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能够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可解的数学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刘老师还结合跨学科教学案例,详细介绍了模型建构在不同学科情境中的应用策略,为教师们在数学学科实践创新上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思路。 

  此次教研活动通过课例展示、专业点评与理论赋能的多维联动,为初中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范式。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跨学科教学创新,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能力,让数学教育在跨学科融合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搭建数学学科实践的创新舞台
南京市浦口外国语高新分校 张婷
  4月21日下午的课程安排充实且富有深度,令人收获颇丰。课堂观摩环节中,孙振老师的“干支纪年”与姚璐佳老师的“会说话的数”,以独特视角展现学科魅力。孙老师凭借丰富教学经验,将传统纪年法生动呈现;姚老师则以创新方式让数字“说话”,激发思维活力,深入浅出,与二进制紧密相连。两位老师的授课尽显教学艺术与专业功底。       
  教学诠释部分,张森、黄秀旺等专家的点评高屋建瓴,从理论到实践深入剖析,推进学科实践,彰显学科特性。
  刘光建老师关于“初中数学学科实践的创新”诠释,聚焦模型建构,为学科实践指明方向,尤其是6册108个生动的数学建模实例和七届成功举办的学科节,浦外高新学科节孩子们积极和投入,生动的展示让创新教学对学生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此次学习,不仅领略了优秀教师的课堂风采,更通过专家诠释深化了教育理念。未来定将所学融入实践,汲取精华,探索更高效的教学路径,助力学生成长。
  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更加深入了解了初中数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鲍建生教授的分享不仅展现了东西方教学模式的区别,更启发教师在跨学科实践中汲取不同模式的优势,为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及区域教育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合多元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也让我开启了对跨学科的探究之路。


解锁数学学科实践的新路径

南京市一中明发 侯文静

  参与此次长三角活动,犹如置身教育创新的前沿阵地,收获颇丰,启迪深刻。 活动中,长三角地区教育界对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令人瞩目。通过课堂观摩与研讨,深切感受到其打破学科壁垒、注重实践创新的魅力。如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构建模型,将数学知识与多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做中学的理念正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生动实践是一次理念的革新、视野的拓展。未来,我将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创新的思维投入教育工作,汲取长三角教育经验,助力自身成长,为学生带来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鲍教授从东西方的教育模式的差异谈起项目式学习的必要性,让我懂得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学习一个知识的必要性,更启发我在跨学科实践中汲取不同教育模式的优势,也时刻提醒着我要汲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教育的新视野,更让我下定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合多元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鲍教授指出该类型的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教学目标,只要大家敢于尝试,哪一种上课的方式都是很好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少年。

  通过具体课例的学习、专家的专业点评与理论赋能的多维联动,也为我在教学中实施跨学科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新范式。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继续深耕跨学科教学创新,助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与思维能力,让数学教育在跨学科融合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跨学科·重实践·育素养——参加长三角数学教学研讨会的思考与收获

南京江北新区浦厂中学 石小恒

  近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五届长三角名师工作室联盟峰会暨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以“聚焦数学实践,共探教学创新”为主题,通过名师示范课、专家点评和专题微讲座等形式,深入探讨了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让我受益匪浅。

  高伟老师的示范课《圭表影长探秘》让我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节课以古代天文历法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圭表测量日影长度,并运用数学建模分析数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知识,而应结合物理、天文、历史等学科,让学生在跨学科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的理解。

  毛亚玲老师和陈冬老师的精彩点评让我对数学实践教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毛老师从教学设计、学生活动及核心素养培养等角度分析了示范课的亮点,让我明白一堂好的数学实践课应具备情境真实性、思维递进性和学生主体性。陈特则强调,数学教学应关注问题解决能力跨学科融合,这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黄玉华老师的微讲座《基于学习进阶的初中数学大概念的建构策略》让我深受启发。他提出,数学教学不能仅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而应通过“学习进阶”理论,帮助学生构建连贯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函数概念时,可以从实际情境引入,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变量关系、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本次研讨会不仅让我领略了名师的教学风采,也让我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未来,我将尝试在课堂中融入更多实践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如数学建模、项目式学习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同时,我也会积极参与教研活动,与同行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总之,此次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践行“做中学、用中学”的理念,让数学课堂更加生动、高效!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