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眉,春已逝;抬头,夏伊始。5月6日,恰逢立夏,齐华名师工作室的小伙伴们在午后如约相聚北京东路小学,展开了一场关于课堂的深度研修。
这是一场特殊的研修,源于王子近期炙手可热的“摔玻璃”一课,小伙伴们或现场或视频观摩了原始版与加强版,这节被王子戏称为“史上最接地气版”的课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触动,促使大家对课堂有了更深的思考。
研修由王子四个递进的追问拉开序幕: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究竟如何重新认识学习?
我们,究竟如何重新定义课堂?
我们,究竟如何重建教学研究?
围绕核心问题,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畅所欲言,在领航人的指引下,在相互的启迪中渐渐明晰了前进的方向。
课堂是真对话的场
我们常说:让学习真正发生。但纵观眼下的课堂,其间不乏充斥着大量虚假的学习。
例如:大家司空见惯的合作与交流,每节课里都在上演,但又有多少老师深究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交流呢?
李勤校长认为:交流首先必须带着自己的想法,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其次交流应建立在会表达的基础之上。
继而引申出:怎样的表达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宋洁老师觉得表达需要有层次、有序列、有逻辑,表达能力不是语文素养的专属,数学课堂亦需关注表达方法的指导。
姚晶晶老师提出可以通过改变句式,诸如“我原来是怎么想的,通过大家的交流,现在是怎么想的”类似的脚手架,培养、提高有效表达的能力,与此同时将有效倾听变为一种任务驱动,让课堂真正看到思维的轨迹。
宗理老师说:如何倾听?如何思考?这里面大有学问,需要老师有心的指导。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经指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真思考、真合作、真交流、真倾听……只有让儿童真正参与,课堂才能成为真对话的场。
营造课堂微环境
“遇到问题不敢说怎么办?”“如何接纳不同声音的儿童?”“如何让学生有尊严?”姚晶晶老师公开课上遭遇的尴尬将大家的视角聚焦于课堂微环境的营造。
王子指出:作为教师,如何技巧性、艺术化的处理,既让真对话在课堂中原生态的呈现,又使得每个儿童获得尊重感,这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吴贤老师支招:包容需要环境,老师的评价语言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观,我们应该重新定义优秀的含义,给孩子营造安全感。例如在辩论时,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价值观,最后的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想法从迷茫走向清晰,这就是学习。
马丽丽老师说:关键时候我们可以适时放大优质的表达,让学生觉得有力量。
杨莉老师说:虽然我从教低年级,不能复制王子的教学内容,但理念可以复制,特别是对于学生的评价,可以使之成为种子课,去传递,去放大。
汪劲松老师认为还可以“逼”着学生转变,用评价来促进改变,例如可以将每个小组任意同学作为小组考评的指标。
在讨论中王子特别强调:老师想要什么样的课堂,得先把自己活成那个样子,这是一种信念。课堂是学生学习最主要的环境之一,如何营造这个微观环境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关注每一个
当老师与个别孩子精彩互动,你关注过其他的孩子吗?如果有50%的孩子置身事外或处于茫然时,这还是好的学习吗?
“课堂需要关注每一个”这是诸锦娟老师近期观摩王子的课最深切的感受,课堂不是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秀恩爱,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差异,课堂需要从全体人的角度出发考虑。
帅莉校长觉得课堂应该致力于从“学科”走向“人”,重建一种课堂生态。
李静老师提出了放大细节的方法,例如可以追问:你为什么鼓掌?为什么要质疑?
张云老师说:从关注优秀的学生到关注下面每一位听的学生,这需要老师站在更高位的育人理念。
吴卓校长则从符号互动论的角度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诠释,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活动。
赵天华老师说:关注每一个,落实在教学中,我们还需要思考问题的设计能不能驱动学生卷入思考?能不能让每一个都参与?
“让每一个细节都暴露在阳光下”这是王子一再重申的观点,他倡导大家撕掉学习外在的这层外衣,让更多习以为常的问题,通过几个小追问,通过更深入的探讨,发现别有洞天的风景。
不知不觉,三个小时的研讨接近尾声,尽管我们还不能明确未来的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儿,但关键词已渐明朗。
最后,王子对下一阶段工作室的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将分团队进行分工,每个团队拥有各自的主题和主打方向,例如课堂对话、微格教研等,力图通过多样的呈现方式,揭开习以为常的面纱,触及课堂本质的更深处,根植于课堂,做有意义的事,就如何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发出齐华工作室的声音。
农谚曰:“立夏看夏”,在炽热的夏初期待秋季的丰收。让我们回归对学习的观察,透过常规的教学肌理,跳出具体的教学维度,改变自我,再出发!打开新的视角,迎接全新的课堂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