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真实的学习——张齐华名师工作室提升儿童表达力专场活动报道

2019/10/27 11:02:2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成果展示     发布人:张齐华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张齐华名师工作室提升儿童表达力专场活动如约而至。10月21日下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教育同行,区内外的教育专家以及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齐聚南京市锁金村第一小学,开展了为期半天的交流研讨活动。

   活动伊始,工作室的宋洁老师,用一段简短的视频和大家一起简单回顾展望了工作室之前所做的一系列研究和学习成果,从研究的启航到行动的落实,从活动的推进到成果的辐射,齐华老师带领的团队研究,由一开始的茫然无措,正一步步的走向有序和清晰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由工作室张云老师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整个表达力研究团队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经历了多轮的研讨与试教。为了解孩子课堂表达真实情况,活动中我们也有所创新,工作室的观课团队深入学生中间,作为观察员全程参与孩子们的课堂研讨学习,近距离的倾听孩子们表达过程中的细枝末节。课堂上张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已有知识经验,鼓励多种方式思考和表达,并最终聚焦计算的实质就是思考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教师的适时点拨,精准评价,学生精彩表达,流畅互动,让听课的老师们赞叹不已。课后的沙龙研讨环节,几位观察员老师还原再现了课堂上孩子的真实反应,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孩子们原生态的表达与思考。张齐华老师也据此指出,表达要形神兼备,通透了,更要关注“形”,怎样切实有效地让学生的表达有一个明显的进阶才是最重要的。



   紧接着,姚晶晶老师代表研究团队向大家作了《向学习深处漫溯》的阶段性成果汇报,姚老师从课堂表达的现状出发,分析问题,围绕着什么是好的表达,总结出四大对策,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和言之有情,并且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提炼了每个阶段的训练步骤和实用小工具,便于大家学习和操作。当然有实践就会有困难,老师们据此也提出关于“时间分配”和“学习效率”的困惑,这也是团队后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汇报结束,精彩仍在继续稍后几位教育教学家犀利精准的点评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主办的东道主,锁金一小的语文特级教师曹海永校长,进行了跨学科的点评。曹校长字字珠玑,从表达的重要性谈起,提出要跳出学科,从生活角度来看,表达的智慧可以让事情走向不同的发展。紧接着他围绕着“什么是好的表达?教师眼里的表达是不是学生眼里好的表达?课堂上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实现”这样几个问题引发现场老师们新一轮的反思。他用“言通义顺,言简意赅,言真意切,言尽意深”这样的“四言四意”,表达了自己对什么是好的表达的理解,他认为好的表达就应该跳出学科的视野,从人与人之间的勾连,到数学与生活,已知和未知,旧知到新知之间的起承转合,让学生的表达真正经历一个进阶的过程。



   稍后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语文教研员黄雅芸老师也有感而发,娓娓道来,她在高度评价课堂上学生表达优秀的同时,也提出“学生究竟为谁而表达”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她认为跳出学科的本身,学生的表达力是恒定的,研究更应该指向学习的本身,我们所说的言之有理的“理”不仅仅是道理,更应该包括礼仪、条理以及大任务的建构与整理,对于课堂上的“异口同声”,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多关注个体性的评价,这也引起了在场老师们的共鸣。



压轴点评的是著名的数学特级蔡宏圣老师,蔡老师也提出自己的几点观感和想法。他认为数学课中的概括,实则是一种思维的简化,对孩子表达的指导不仅要有技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思维源头的不足与欠缺,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这样的表达才会有明显的提升。学科背后本身的方向性,自然语言、符号语言以及几何直观等各种形态的灵活运用,这才是数学学科最理想的方式。抓住课堂的每个研究契机,让孩子每天做一点点的改变,虽然微小,但聚沙成塔,长久的坚持定会让学生的表达状态愈加出色。


近四个小时的活动,在大家热烈的讨论气氛中接近尾声,工作室主持人张齐华老师在最后的总结中,首先向所有关注支持工作室研究活动的教育同仁们表示感谢,同时针对老师们所疑惑的“七大学习力”也做了相应的解释,学会提问、倾听、表达、反思、批判,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对话,都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化学习,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与人交往,成为一名更好的学习者,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而作为引领他们学习和进步的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研究的领航者,一个实践的学习者。无论在当下还是未来,我们的团队,都会不忘初心,带领着更多的孩子,影响着更多的老师,将我们的研究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