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黄秀旺名师工作室活动简报(第40期)
关注建模,提升素养
——“南京市黄秀旺名师工作室”研修活动报道
小雪将至,寒意正浓,但冷风丝毫没有阻挡大家学习的热情。2019年11月18日星期一下午二时,南京市黄秀旺名师工作室十一月份的活动在南京市天景山中学如期开展。活动特别邀请到的有来自山东省的全国著名初中数学教育学者李树臣老师和来自湖北省《中学数学》杂志的吕顺营主编。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工作室全体成员外,还有来自区内多所学校的数学骨干,以及从湖北省远道而来的多名教师。
首先,工作室主持人黄特就前期各项工作作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对工作室成员主动承担各项任务的积极表现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也对工作室平台的利用提出了建议和希望,要求大家及时梳理本年度的各项教育教学成果材料,并作好年度考核的准备。随后,黄特隆重介绍了两位初中数学专家,研修活动正式开始。
黄特主持活动
李树臣老师讲座现场1
李树臣老师讲座现场2
李树臣老师讲座现场3
李树臣老师作了题为《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讲座。他主要围绕三个主题展开:
一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他从素养谈到数学素养,再到数学核心素养。强调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数学品质和能力,它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发展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包含三种基本类型:一维、二维、多维。特别指出应把数学素养理解为知识、能力、情感和其他因素的统一体。而数学核心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让大家认识到它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反映了数学的本质与思想。尤其是李老师建构的“‘四基’是数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和“10个核心词之间关系”的框架图再次阐释了数学教学的目的:教学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二是对数学建模的有关认识。他指出数学模型与数学建模不同,前者是数学结构,是名词,而后者则是强调过程,是动词。他通过“足球问题”、“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容器内的水面将升高几何?”三则案例,详细地给出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简图、完整的建模解应用题的过程框图,并简要说明了建立模型解决问题三个环节以及建模教学的教育教学价值。“数学教学本身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这句小结让大家深受启发。
三是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措施。李老师结合一个又一个典型的教学案例、一道又一道中考真题,特别是南京市2019年新题,条分缕析,鲜活而又生动。如基于概念的新授课“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基于规则的新授课“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常见数学模型问题、洗衣问题、测量旗杆问题等等,提出了一系列学生建模能力提升的措施。一是要注重概念的建立过程:明确呈现过程、确定设计思路;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提出问题、拟定方案、实施探究、形成结论。罗列了适宜探究的四类问题:基础知识类、规律类、解题思路类、问题解决类。三是要加强推理能力训练,四是要加强问题解决教学,五是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
李老师的讲座图文并茂,既有理论,更有实践,充满了思辨和逻辑的数学味道,让大家充分认识到数学建模教学本身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中学数学》杂志吕顺营主编现场答疑
接下来,《中学数学》杂志吕顺营主编主要就中学数学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与发表为大家指点迷津。一是强调了投稿的注意事项:渠道、内容、格式、修改细节等,要求文章应力争做到导向性、探索性、实用性、资料性,要对老师有帮助,对学生有启发。二是以自由问答的形成回答了在场工作室成员及其他老师的问题,旨在了解大家的需求,解决大家的困惑,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黄特总结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黄特作总结。他从李树臣老师的讲座谈起,一场讲座,数十篇参考文献,而且均为李老师自己的文章。再结合吕主编的答疑解惑,勉励我们每一位工作室成员一要坚持学习,多看、多听。二要坚持实践,多思、多写,三要坚持创新,上好课方能写好文。
全体学员与李老师、吕主编、黄特合影
半天的研修活动在不知不觉中结束,时间不长,但干货满满,需要我们每一位学员慢慢消化和吸收,不断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锤炼,在思考中成长。
(报道供稿:南京市将军山中学 曹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