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阅读了教育家林崇德教授的《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本书共有六个章节,从核心素养的起源、内涵到不同角度下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从课程标准中对核心素养的反思到实际教学中对核心素养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度剖析。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为何取“素养”一词。因为“素养”更为全面,“它体现为个体在面对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与可能的挑战时,能运用知识、能力与态度,采取有效行动,以满足生活情境的复杂需要,达成目的或解决问题;是个人生活必须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条件”。其次,“素养”与“能力”和“素质”的关键区别在于,“素养”是后天习得的、可教的,不是先天遗传而来。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多应关注培养过程中学生的体悟。核心素养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核心素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之后,林崇德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林教授总结了传统修身成德思想的主要观念及内涵,其中包括:仁民爱物、孝亲爱国、重义轻利、诚信自律以及礼敬谦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建构道德修养为核心的学生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文化修养,重视人格修养,强化礼仪教育,使学生礼敬谦和、遵守规范、举止文明;引导学生善于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严格做到真诚不欺、诚实守信;引导学生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学和艺术知识,具备人文精神和一定的艺术修养。
经过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分析,专家们一共涉及了36种核心素养。在这36种核心素养中,当前学科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基本素养:学习素养、科学素养和语言素养。与此同时,实践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林崇德教授指出,应当关注人文性核心素养,重视德育的培养。
最后,书中提供了欧盟发布的教师能力和资格标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能够与同事协同合作以提高自己的学习和教学能力;能够运用知识、技术和信息;能够使用多种类型的知识。教师能够获得、分析、验证、反思和传播知识,有效利用技术并能够有效地将信息通信技术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能够融入社会,需要了解影响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排斥的因素,指导知识社会的伦理维度。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精神以及文化表达。若要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先有效提高自身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