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马黎老师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让工作室教师能够聆听中小外副主编赵东亮老师的关于文本解读以及论文写作方面的讲座。此外,还观摩了一节非常精彩的拓展阅读的示范课和专家点评,可谓收获满满。
收获一:主题意义来源于语篇的语言表达和文化内涵
赵东亮老师在讲座中给大家分享了一篇题为Peter’s Golden Bridge的文本,让老师们做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文本解读。从反馈结果看,有的教师从青少年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有的老师从青少年个人成长的视角进行文本解读,还有的教师从家庭环境、父亲的角色等视角进行了解读。最后,赵老师从不同人群对于一个公共产品的态度、处理方式的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读,并解释了这样解读的理由在于,主题意义的解读需要能够在文本中找到足够的语言支持。
的确,只有深入准确地解读文本,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而文本解读可以从五个角度、三个层面进行:What(主题和内容)、Why(主题和作者)、How(文体和语言)。
收获二:好论文=新意+典型案例+好文本
首先,赵东亮老师从理论层面就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论文写作策略进行指导,即:1.如何收集话题;2.评估话题和聚焦话题;3.文献阅读扩充理解;4.拟定方案,测试并完善;5.规范写作和投稿。
接下来,赵老师结合四篇教师论文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如:论文缺少新意、逻辑混乱、问题与结论不匹配等,并提出了修改建议。对照自己的写作经历,发现自己以前写的论文大多是案例的介绍或评析。听完赵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论文写作直接给案例或者大部分是案例是不行的,要有方法的提炼,要有广泛的迁移价值。
收获三:拓展课≠拓展阅读课
关于拓展阅读课这一话题,以前一直停留在想法层面。本次观摩了刘新飞老师一节精彩拓展阅读示范课,给我很多启发。刘老师的这节课精心挑选不同体裁文本,用教材中的图片跟单元挂钩,给学生鲜活的来自他们身边的东西;用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用PPT、板书作为语言支架帮助学生学习。这一系列设计都让我感受到教师的用心。
之后,专家的精彩点评让我进一步厘清了拓展课和拓展阅读课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赵老师认为,如果这节课是拓展阅读,那么在本单元并没有充分的语言支持。一方面,本单元语法是频率副词、表示时间的介词,而这些在拓展阅读文本中并没有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本单元的主题并不是情感问题,而是校园生活和校园生活的表达,如何安排自己时间的问题等。
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教师往往只考虑到话题的一致,而忽略其他。赵老师的点评使我们明白在开设拓展课或拓展阅读课时,首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单元文本的主题是什么?2.教材的语言功能项目、语言结构是什么?3.所选材料能不能与单元主题相吻合,能不能从单元教材中得到语言支持等等。这些建议给我们明确了目标,搞清了操作路径。
收获四:每天写一点,养成习惯℃
在讲座尾声,赵老师勉励大家每天写一点、养成写作习惯。关于这一点,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或惰性,自己很少写文章。我最近一篇就来源于去年职初教师考核听课的感受,并以“从交际能力视角反思初中英语听说课的教学设计”为题写了一篇论文。赵老师看完后点出了论文的很多问题,如:没有新意、案例所占篇幅过多、案例不够典型、结论针对性不够等。
赵老师的点评让我感到很惭愧。作为教师,尤其是教研员还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多阅读、多关注学科前沿理论,与文本对话,并用这些来指导自己教学实践,每天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感悟及时记录下来。否则,不但自己就要落后了,也很难与教师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因此,每天写一点,养成习惯,让自己在不断积累和思考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