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交流分享,勇敢拔节生长
江苏省射阳中学 姚文连 2022.1.27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将近二十二年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我最遗憾的一件事情就是自己前十年的专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甚至根本没有形成这个概念。最初为《电脑爱好者》、《电脑迷》、《计算机应用文摘》等杂志撰稿只是单纯为了小孩挣点奶粉钱。直到2011年前后要开始准备申报高级职称的时候,才发现已经荒废了专业成长的一亩二分田。等我醒悟过来的时候,好多和我一起工作的人都已经拿到各级各类教学大奖的时候,我却近乎一无所有,这就是我之后越发努力学习的根本原因。
先后两次参与巫老师组织的教学研修活动,显著拓展了我的专业发展路径。这次巫老师邀请到一位专业的教育心理学专家为我们进行整本书领读,肖凌燕教授的导读仿佛把我带到了2014年暑假在华师大上课的场景,当时的老师也是像肖教授一样,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地在几节课内,把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为我们的个性化阅读、思考提供了很多有结构、有价值的认知线索。
而我的分享内容在上个暑假已经准备好,这就是我有点心虚的地方,因为出发点完全是我个人的经历与反思,这让我联想到一个很严肃的教学设计定位问题。去年巫老师组织了十期活动,而我只有勇气报名参加其中的两期,因为我曾经上过类似的公开课,备课的时候可以少走的弯路。由此不难发现,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真正出发点并不是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而是自身的学识技能储备情况,学情分析更多是一种自圆其说的套话。因此,深入研习教育教学心理,更好地洞察复杂而真实的学情,既非常重要,也特别紧迫。
崔翠萍老师的分享秉持她一以贯之的结构化风格,细致而真诚。她不止一次地引经据典来表达自己的感悟,让我联想到青州一中的王爱胜老师、山东师大附中杨梅老师等,齐鲁大地数千年历史滋养的文化底蕴让我钦佩不已。本来还要和崔老师组织的民间读书群共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因为年前静不下来,加上这本书也比较难读,所以就耽搁下来,去读了小块头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实在有点抱歉!
邱爽老师和杜沁仪老师分享的角度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有效性等较为专业的问题,有理论剖析,有实践引领。正如巫老师所言,这种专业性的研究方法正是我们这些老教师所欠缺的,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多多学习。我特别赞赏与羡慕不止一次参与分享的杜沁仪等年轻的老师们,能够很早就养成了专业成长的自觉,将来一定能够为我们这个年轻的学科注入更多的青春活力与发展动力。王晓蛇老师用“难啃”这个词来形容读书难、难读书的现实困境,让人感同身受。
为什么我的专业发展总是雷声很大而雨点较小,因为我总是喜欢砍柴而不喜欢磨刀。因此,我给自己的2022年专业发展制定的第一个小目标就是读10~15有思想的本书。一年读15本书的目标看似简单,但要真正达到效果也不容易,参与各种阅读群组的交流活动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是要有自己的深度思考、价值表达与实践探索,期待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节点,我们都能够厚积薄发,悦见每一个更出色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