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2016/5/22 11:39: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教学课堂     发布人:李漫



大班寓言故事盲人摸象

南京市第二幼儿园  乔彦

一、作品分析

《盲人摸象》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也是一个寓言故事。面对这个寓言故事,首先不愿意接触的是我自己:“寓言故事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的,往往都伴随枯燥的灌输,孩子们肯定不喜欢”;“这个故事估计大班很多孩子都听过了,怎么再吸引他们啊?”;“短小的故事中没有特别美的词句,语言学习的内容和特点怎么落实?”……可是,我又不愿轻言放弃,就拿起故事一遍遍的阅读,放下故事一遍遍的回味,慢慢地让我“嚼”出了特别的味道。

《盲人摸象》这个故事,有两个关键字很有趣,一个是“盲”字,另一个是“摸”字。抓住这两个字就抓住了故事的关键点和难点。“盲”:作品中盲人正是因为看不见整体形象,才抓局部而略整体,这就是故事要告诉孩子们的道理。“摸”:这是一个动词,更是故事情节的重点,摸什么?如何摸?摸完了怎么说?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调动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用比喻句来表述,这就是语言发展价值的落脚点。

二、幼儿分析

    对于大班孩子来说,他们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具有对自己想法完整表述的能力,可是思考和表示都是在一定感知经验的基础上发生的。在这个活动中,“盲”这个字是在他们的已有生活经验中难以触及的。孩子们少有“盲”的经验,灵活明亮的双眼是他们认识美好世界的途径,如何感受故事中因盲而只能体会局部?摸大象更是不可能在教学现场实现的了,没有直接经验如何激发孩子表述的欲望?如何创设教学情景,能引导孩子走进寓言,理解故事?

三、设计思路

在反复思考之后,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四个策略贯穿整个情景教学:“以情萌趣”、“以情共情”、“以情引情”、“以情迎情”。首先通过“看不见摸得着”的游戏环节,让孩子亲身体验因“盲”而“摸”的经验,再进一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和模仿对话,理解故事中的细节并完整表述,学习说比喻句。

四、活动目标

1、欣赏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故事内容,感知大象的特征,知道观察事物、看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2、观察画面,感知人物的动作,学习用比喻句“大象像……”讲述盲人摸象的感受。

3、乐意参与游戏活动,能认真倾听同伴讲述,并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

五、活动准备

1. 经验准备:

    幼儿已有一定的语言完整表述能力;对大象的身体特征有一定了解。

2. 物质准备:

① 课件。

② “神奇的口袋”:一个自制布口袋,里面装一个毛绒动物玩具。

六、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游戏导入,用触觉感知事物的局部与整体。

1、游戏:神奇的口袋。游戏玩法:请个别幼儿把眼睛蒙起来,再请他将手伸进“神奇的口袋”里,摸一摸,说一说,摸到了什么动物。

2、教师:你能说说你摸到的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谁?鼓励幼儿用“摸起来……像……”较清楚的说明自己的感受和猜测。

3、公布口袋里的动物,提问:你猜对了吗?为什么没猜对?

4、小结:原来只看小动物的一个局部,是很难了解它的整体形象,也就很难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谁。

 

以情萌趣:

    用“猜猜谁在里面?”游戏导入,不仅可以运用布袋遮住玩具的形象,解决了眼罩只能蒙一个孩子的眼睛而更多的孩子只能旁观的问题,让孩子们集体感知看不见“盲”的感受,也理解了只了解事物的局部是不能正确做出整体判断的,在孩子们表述自己观点之后,我立即用孩子们的话进行了总结,游戏蕴含的“道理”就变得易于孩子接收和理解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游戏,将故事的主题,即故事中说明的道理已经让孩子们通过直接经验感知到了,教学的难点也随之前置了。

二、倾听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想像盲人对大象的认知。

1、教师:今天我带来一个故事,讲的就是四位盲人和大象之间发生的事。

2、出示课件,教师分段讲述故事。

(1)讲述到摸象腿的盲人。提问:为什么盲人会说大象像柱子呢?提示幼儿尝试书空模拟动作来帮助理解。

(2)依次讲述摸到象尾巴的盲人、摸到象身的盲人、摸到象耳朵的盲人。利用课件提示幼儿根据大象的特征理解故事,用句型完整表述。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让幼儿整体感知故事内容。

4、用故事中的对话,尝试集体表演故事。

    幼儿四人一组,分四组表演四个盲人,教师表演旁白,尝试集体表演盲人摸象的故事情节。提示幼儿要表现出摸的动作和语言完整表述。

 

以情共情: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运用情景教学为策略是经典有效的,而这个活动中,无论是大费周章地利用废旧材料创设宫殿的场景,还是制作一头超级大象显然都是不可取的,教学效益低下不说,孩子们是否能在这样的情景中正在感受理解故事呢?所以,我运用了PPT教学课件,屏幕上出现的一片黑寓意着盲人什么也看不见的世界,而凸显象腿的一个圈,不仅提示孩子盲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个局部,同时也排除了话题的干扰,让孩子们围绕一个话题想象和讨论。此为情景中的“景”。

    孩子们开始书空模拟盲人摸象腿的动作时,可以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盲人摸象的感受,教师与孩子一同模拟动作,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共情,这是一句貌似无心地提示语,孩子们随之理解了象腿不是平面地,而是立体的,较为准确地与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从而激发想象力,说出了“大象像……”的比喻句。

以情引情:

    在创设语言情景的过程中,教师情感投入的状态显然更为重要。大班的孩子不像中小班孩子易于进入情景,他们会自然排斥一些可能让他们“丢脸”的扮演,可以预见如果老师直接让一个孩子扮演国王,几个孩子扮演盲人的参与度是怎样的。我用自己饱满的情绪状态,首先将自己的角色由教师立即转换为了故事中的国王,先将国王神气活现的状态表现出来,用自身情感、语言、动作带着孩子们渐渐步入故事中的角色,在讲述旁白的过程中直接自然赋予孩子们角色,全过程的发展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三、拓展经验,引发思考。

1、集体讨论,阐述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提问:1、你觉得这个故事好玩吗?好玩在哪儿?

      2、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可笑的一件事呢?

      3、如果是你来介绍大象,你会怎样向国王介绍大象呢?提示幼儿用“大象的耳朵像……”的句型来表述。

2、小结:故事的名字叫做“盲人摸象”,这是一个成语故事。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常常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以情迎情

    当孩子进入游戏化的情景中,并且感受到共同扮演和游戏的快乐,他们是很乐于沉浸在其中,继续角色赋予的任务。所以教师立即跟随着孩子的情感路线,将活动的内容即时调整与情景相融合,孩子在不间断的游戏中完成了学习的任务。    

    另外,从语言教学的角度去看,故事中“大象像……”的句型描述大象的形象其实并不准确,而是符合故事中特定人物特征的表述。在活动的最后环节,我加上了让孩子们完整描述大象,过程中孩子们的表述角色发生了转化,从盲人变成了小朋友,明确角色以后孩子们自然转换表述方式,用“大象的……像……”介绍。教师在过程中出戏入戏变化迅速,角色流畅,源于对孩子情景中情感的追随。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