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宣者——黄黎敏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非遗美育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2021/5/30 10:27:53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黄黎敏

       五月,繁花似锦,绿荫如海。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在主持人、江苏省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的带领下受邀参加了5月21日由晓庄学院主办的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非遗美育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的理论与实践论坛暨工作坊”活动。

开 幕 啦

      上午开幕式,晓庄学院副校长杨种学教授向来宾们讲述了晓庄学院的历史与传承;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教授讲述了她和陶行知先生的渊源;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讲解了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见解;晓庄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张建军教授也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感言。


      工作室成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五老村小学马雪老师作为学员代表发表了讲话。马老师从自己幼时学习陶行知教育精神的收获谈起,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一直伴随和指引着她的教学之路。她认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与非遗美育有许多契合的地方,都是重在实践,与生活紧密相关。

       发言中 ,马老师介绍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民间传统艺术的魅力,南京五老村小学开展了十几年的非遗美育传承的教学活动。她所在秦淮区的鑫园小学的蓝印花布、武定新村小学的秦淮花灯制作等活动也开展地有声有色。

       马老师例举身边许多和继承非遗文化相关的人和事,让大家深刻感受到如今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民族文化传承的文化氛围:她的老公公是民间舞蹈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她参加的江苏省名师工作室的张振华导师是徐州沛县封侯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学校附近的南京博物院、科举博物馆等展馆都有着非遗项目的展区等等。

       她认为学校的美术课为非物质遗产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学科平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丰富美术学科内容,他们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中小学美术教材所涉及的非遗文化内容相对来说还是偏少,老师们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找到有效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质教育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建设的途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在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得到充分的释放。

       今年4月29号,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与黄黎敏名师工作室签约,举办了“非遗传承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马老师代表老师们表达了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多开展的心声。

       马老师的发言有对母校和艺术探索的追忆,有情感,有实践,还联系自己的家学渊源,受到与会者的一致盛赞。


开 讲 啦

       集体合影后,工作室成员们认真聆听专家们的主旨演讲。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教授的讲座《手工艺正在重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提到非遗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和,用传统文化来重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始,来重建新的当代中国文化,看起来是恢复传统,实际上是以古为新,是在古的基础上接通传统的血脉,而建造新的文化。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民俗研究》主编张士闪教授在《非遗传承与艺术民俗学》讲座中用“小蝌蚪找妈妈”的简单动画形象诠释了非遗学与民俗学和社会学的关系,他倡导非遗是一种生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胡平教授的专题讲座主题《新常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思考》从教育的视角,给大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阐述与传承方法以及非遗教育的层次。他建议学校要培养“非遗师资队伍,可以从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以及展示交流等方法构成多层次非遗体系,推进“非遗进学校”的工作。他认为年轻人才是非遗传承和保护的主力军,鼓励师生实践,传承“非遗”内容。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非遗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史长虹教授的讲座《“非遗”进校园,“浙里”很精彩》向大家分享了各大学开展的“非遗”进校园的精彩系列活动。用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案例和大家介绍了浙江非遗怎样在课程中鲜活起来,让浙江文化在一代代的人们身上传承下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大师以《从染坊学徒到国家级传承人》为题,介绍了自己和南通蓝印花布的渊源和故事。吴元新认为,要把非遗传承下去,首要的就是对老师的培训, 一名老师可以带动一个班级,一所学校。通过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辐射到中小学,甚至是千百万个家庭,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大家更热爱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专家的讲座让老师们从更高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对教育的意义。

开动啦

      下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与学员研讨交流会”,大家围绕“非遗项目如何‘活态传承’”“如何将非遗常态化融入美育建设”“如何发挥高校平台推广非遗”“如何在美育教学中践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几个主题积极发言。交流会后,学员们各取所需分别参加了 “南通蓝印花布”“秦淮花灯”“南京剪纸”“南京泥人”“六合农民画”的非遗项目现场教学活动。

       工作室成员刘欣然老师学习了秦准花灯制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业亮大师介绍凝结了南京人民的情怀和审美观的秦淮花灯的制作过程:制作一盏花灯需要62道工艺,其中裱糊工艺制作最为复杂。随后参加活动的老师们从刷浆糊,到粘花瓣、荷叶,亲手制作,在交流体验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花灯的魅力。


       殷莺、潘成越老师向“金陵神剪张”张方林的儿子张钧大师学习剪纸艺术。南京剪纸是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的镂空艺术。张大师为大家讲解南京剪纸:“花中有花,题中有题,粗中有细,拙中见灵”以及“图中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特点。在他手中,一幅幅轻盈的张氏剪纸,如变魔术般变幻莫测,花纹独具美感,寓意深远。一下午,老师们认真学习,感受着南京剪纸“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一个世界”的魅力。

       在蓝印花布工作坊,马雪老师听取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大师介绍的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并制作了“年年有余”的蓝印花布方巾。学习中,马老师了解了制作蓝印花布,刻版、上铜油、湿布、和浆、刮浆、晾干、染色、晾晒、刮白,是其必不可少的九道工序。老师们不仅在学习一种技艺,更是在用心体会吴老秉承的“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理念,感受在传承的基础上,蓝印花布新的活力。

       刘飞、徐婷老师在“南京泥人”传承人的黄建强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小泥人。黄老师详细地为大家展示捏塑时的步骤.他强调,南京泥人虽然造型简单,但是其追求“形变神在”,捏出大体形状之后要进行细节的调整。学员们积极参与泥人创作,体会到动手操作的乐趣的同时也感受了南京泥人的魅力。

       活动现场,大师们毫无保留讲解制作流程分享传统技艺,手把手指导,学员认真制作,完成自己的艺术作品后,都情不自禁的举起欣赏,快乐的像个孩子,个个笑开了花。

开 展 啦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们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在关注和保护非遗文化的浓厚氛围中受到熏陶与洗礼。老师们纷纷表示,“非遗”应该更多的走进校园,聚焦非遗传承、携手美育开展,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和学习中国优秀非遗文化!

       工作室导师、特级教师黄黎敏希望通过这样的系列活动,能让美术课堂在传承民间美术,丰富美术课程资源和提升中小学学生的美术素养中起到良好的作用,让我们的非遗美育传承更有实效性,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黄老师还勉励年青教师立足岗位,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宣者!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