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真实起点 促进思维发展——南京市小学数学低年级“幼小科学衔接:支持儿童数学学习”教研活动在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顺利开展

2022/1/27 21:50:3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陈静

金风飒飒,秋意渐浓。10月12日上午,由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承办的南京市小学数学“幼小科学衔接”专题教研活动顺利开展。此次活动特邀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莅临指导,六合区教育工委委员卢炜全程参与,各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部分骨干教师、六合区一二年级全体数学教师、六合区幼儿教育教研员及部分幼儿园骨干教师共同参与观摩和研讨。
       本次活动旨在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搭建学前和小学双向贯通、科学衔接的桥梁,从教学展示、专题汇报、专家点评等多环节呈现对“幼小科学衔接”的实践与思考。
       活动伊始,六合区教育工委委员卢炜对到场指导的专家领导表达了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卢委员说,我区在“幼小科学衔接”探索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困惑,今天的活动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的研究指引一条明路。同时,也希望到场观摩的老师能通过活动有所收获。
        接着,三位老师围绕“关注真实起点,促进思维发展”主题带来精彩的研究课。

首先是六合实验小学八百桥分校的王芝兰老师执教《10的分与合》。在欢快的音乐、有趣的数字手指操中王芝兰老师的课堂拉开序幕,孩子们通过小棒、点子图、计数器等学具操作,直观地感受10可以分成几和几;在学生学习作品的对比中,探究10的分与合的种类,体会分与合的顺序,感受操作中数学的魅力。不同于常规小学课堂,王老师设计了分与合口诀歌、“哑巴游戏”、考眼力等多项趣味游戏环节,在欢快的笑声中孩子们也加深了对新知识的掌握,让孩子从幼儿课堂到小学课堂自然衔接。

第二节课《5以内的加法》由龙袍中心小学李从庆老师执教。由幼儿阶段教学常用的绘本素材作为切入点,李从庆老师用绘本故事将孩子带入一个生动的情境中,整节课围绕森林情境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素材进行问题探究。学生又根据“1+4=5”编出不同的数学故事,在自己创造的故事里将数学与生活融合,充分理解算式所包含的意义。游戏环节,李老师走进学生,和孩子们互动,课堂气氛活跃,整节课孩子的学习和谐衔接。

六合区实验小学的张寿兰老师执教的《认识平均分》以小组为单位,从分实物、圈一圈等方式探究如何将8平均分,清晰对比不同分法中,份数和每份数量间的关系。本节课各个教学环节融入了“幼小科学衔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的理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感知数学思维碰撞带来的喜悦。

研究课结束后,由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郑寿宝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指向儿童数学“真实起点”的幼小衔接教学思考》的专题汇报。郑老师向在场所有老师介绍了六合区及北京东路小学棠城分校教育联盟“幼小科学衔接”工作开展的实施情况,通过对儿童学习内容比对、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等,提出不随意拔高教学起点,不假视孩子数学起点为“0”,基于《数学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三点思考。对于低年段学生的教学,学校逐步渗透“全纳性教学,差异化实施”理念。

随后,六合区幼儿教育教研员李秀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幼儿教育阶段“科学领域中数学教学的实施情况”。李秀峰老师表示,幼儿教育中多以形象的实物逐渐过渡到抽象的数字认识,幼儿园内不同区域给儿童提供可动手操作的空间与素材,将数学融于生活,多方位增加儿童数学体验。

活动最后,南京大学吕林海教授对研究展示课进行了点评。吕林海教授对三节课堂表示了高度肯定,三位老师运用音乐、口令、故事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支持儿童学习。吕林海教授提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思考学生的“变”,即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尤其是一年级学生作为幼小衔接最重要的阶段,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幼儿阶段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最大差异在于着重于“体会”还是着重于“理解”,将两者相结合是当前幼小衔接的一个很大挑战。

南京市教研员陈静特级也基于当前“幼小科学衔接”发展趋势,对今天整场活动作出总结。陈静特级表示,“幼小科学衔接”要从理念到行动,把想法落实在行动上;从被动到主动,培养儿童对数学积极情感。陈特倡导在场所有教师更多地去了解幼儿阶段孩子体会数学、学习数学的方式,根据儿童在幼儿阶段的真实起点思考自己的教学策略。

本次活动不仅是对“幼小科学衔接”的一次实践,也是对在场所有观摩教师的一次启发。强化幼小协同,合理安排过渡学习等理念渐渐融入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方方面面。通过专多位老师的课堂展示和专家的智慧引领,对于如何做到幼小科学衔接,真正搭起联结幼小的桥梁,我们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更深的思考,今天的活动为我们后续“幼小科学衔接”研究指明了方向!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