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域无疆,墨韵纵享 ——小学美术工作室“水墨到家”公教活动在省美术馆举行

2022/8/3 20:21:33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黄黎敏

      七月盛夏,孩子们离开校园,回到社区,开启了各自的暑期家庭学习模式。在此期间,由江苏省美术馆、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圆梦基金会联合组织的“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公共教育项目继续开展,并将以往的以学校为单位的联动加以延展,走进南京周边的乡村社区,与那里的孩子们共享盛夏的艺术之旅。小学美术工作室受邀参加,并举行了专题研讨活动。

      在主持人黄黎敏老师的组织下,工作室汇合了雨花台、鼓楼两个区的骨干力量,用心设计、打造了一场“水墨到家”的暑假联合实践研讨。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雨花台区美术教研员王彪老师,南京市学科带头人、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殷莺老师,以及工作室专家指导、鼓楼区美术教研员丁丰老师所带领的团队骨干成员一并到场,双区联动,双线共研,合力探索公教课的新样态、新举措。

       活动系列授课,工作室先后选派了戴翀、徐凡两位年轻的教师,她们在江苏省美术馆“玩美空间”的“数字化公教实验室”里,通过线上直播课堂,和远在高淳、六合的孩子们会课云端。两位老师以国画为专题,分别以彩墨与水墨的不同表现方式,带领孩子们穿梭、游曳于不同“山水”的物景之间,勾勒、点染出“山水”的情意之境,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山水”其中。

山水一

太奇妙!彩墨西瓜岛

       7月26日,来自雨花开发区实验小学的戴翀老师率先授课,本课的教学对象是来自高淳区桠溪镇南村社区的孩子们。

       桠溪,以夏季盛产的西瓜而著名,执课的戴老师以此为课程背景,携夏日清凉的“西瓜岛”有备而来!她借助彩墨为绘画手段,和孩子们共同徜徉在夏日清凉的西瓜岛中。面对3~6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戴老师通过“认识国画材料”“中锋侧锋知多少”“用色小妙招”等课前小游戏,在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趣味……

      沉浸在奇妙的“夏日西瓜岛”的情境中,孩子们渐渐变得自信起来,仿佛人人都化身创意大师,饶有兴致地执笔蘸墨、点染调色,山、水、船、桥、人等一一展现,描画出属于自己的“夏日西瓜岛”!

山水二

真秘籍!水墨金陵韵

        第二节课,琅琊路小学的徐凡老师和六合区金牛湖街道塘桥社区的孩子们共同寻找着水墨山水的“秘籍”,通过《秘籍:山水妙意》的沉浸式体验,享受着水墨中的山水之韵。

      徐老师从金陵山水的水墨画打开视角,让孩子们第一眼感受水墨山水的韵味,再巧妙地以寻悟“秘籍”的方式帮助学生逐个攻克本节课的难点,将教学中关于构图、造型、墨色变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们熟悉的、具有地域性的老南京方言“gūogūolà”“yìdérdér”“dǒuhùohùo”“jiàngjiángháo”(旮旮旯、一点点、抖豁豁、刚刚好),并依次设置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布局、墨色、笔法、韵致。这是学生在水墨练习中的“秘籍”,更是创作过程中的四个关键性妙招。

    孩子们“秘籍”在手,从不敢下笔到大胆挥毫,创作出极富意蕴的山水画作品。

       两节课后,老师们针对此次活动开展了即时研讨,南京市雨花台区教师发展中心美术教研员王彪老师进行了主题发言《美域:无限之界——从学校到社区的少儿美术教育》。他认为,在社区学习中,教育对象可能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年级,年龄差距大,美术基础不一,但他们的地域背景相同、学习兴趣一致,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区域内文化和艺术资源,聚焦美术学习内容,涵盖美术技能的难度,让儿童在学习与创作的过程中,可自由选择难易适己的表现方式,同时将学生按照“大带小”“熟带生”的学习方式安排座位,进行错层式的“有高差”教学,增强学习的交互性、自主性。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它盘活了学校和单位之间的人力、文化等资源,拓展了美术学习的“界限”“块域”,发挥着系统共育的辐射功能。它不再将学生按照年纪分配在固定的班级,而是将学生统一汇总,共同学习,以自身独特的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

      面对资源如此宽泛、学生如此差异的“同班”学习,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如何组织教学,展开课堂。本次“水墨到家”活动亮相的彩墨画和水墨画两节课是两位年轻老师对于国画教学新样态的首次尝试,是对新样态教学的应对和挑战,她们的收效和经验将也成为今后我们在社区美术教学中可借鉴的良好模式。这是两区骨干教师团队的一次有益探索,我们期待着,让更多的艺术学习能够“玩美到家”!



文稿:翀儿、几点

供图:蒋嫱、庭轩

编辑:每文

发布:海涛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