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晚上,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相聚云端,开展了2023年度第一次“云端漫谈”读书分享活动,这也是改版后的第一次云端漫谈。本次活动我们以大家共读的《教学勇气》这本书的前两章内容为基础,围绕“基于‘恐惧文化’背景下的班级边缘人现象思考”这个主题展开。参加本次活动的除了原来栖霞中心小学集团校、太阳城集团校、燕子矶集团校的老师们,还新加入了南京市12个区县的优秀德育人。活动由石埠桥小学蔡诚开老师主持。
首先是章节导读环节。蔡老师结合思维导图带着大家对《教学勇气》的导言和前两章进行了回顾,并分享了自己阅读后的一些感受。他认为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哲学书籍,带给我们对自我内心的思考,带领我们漫步心灵,重新唤起我们的教育信念激情与勇气。
其次,大家结合本次主题从五个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分享。
【分享1】金句分享:通过前两章的阅读,一定有你感触比较深的地方。请推荐一句你最喜欢的话,并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针对前两章的阅读,大家分享了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周倩文老师推荐了“内心世界的冲突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去,使教学成为战争而不是艺术。分裂的自我,总是使自己与他人隔离,甚至为了维护那脆弱的自我认同而去伤害他人。”她认为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一方面在理解没有成长完善的一个本我,同时也在理解成长中的学生。李西老师推荐“师生或者师徒就是源远流长共舞的舞伴,教学的一个伟大收益就在于他每天都给我们提供重返舞池的机会。这是螺旋上升的发展的舞蹈,年轻人以他们新的生机充分焕发年长者在接触和交流中重新编织人类社会的结构。”
她认为年轻教师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与自己内心的恐惧达成和解或者消除的过程。孟颖老师推荐“教学的勇气就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特别是在那些要求超过本人所能的时候,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她认为只有源于对教育的热爱,才能够有勇气把自己的心灵去开放,脱离我们的舒适圈,去不断冲锋和挑战
。
【分享2】在你的教育生涯中,有过令你恐惧的经历吗?请大家回顾一下,你恐惧的到底是什么?
陈燕老师分享了自己在课堂教学、教育学生和与家长沟通过程中的一些恐惧事件。戴学娟老师觉得接受新班级的时候会有恐惧,恐惧是否有“来自地狱的学生”,但同时面对和解决这些恐惧的经历也让我们受益最大,正如作者所说任何在最后带给我们幸福的东西,可能最初都感觉像个祸害。
【分享3】在你的教学生涯中有没有遇到过把你困住的这一类班级边缘人呢?面对他们,你恐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李艳丽老师分享了令她恐惧的学生,从一开始的恐惧到与他沟通、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时,发现其实学生也没有自己想的那么恐惧。王青老师分享了由泡腾片引发的学生撒谎事件,而学生撒谎的背后是孩子对家长的粗暴打骂的恐惧。李孝铃老师用了四个关键词“带刺的玫瑰、舒适圈、勇气和超越
”表达了对恐惧的理解。
【分享4】请你谈一谈,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帮助学生摆脱病态的恐惧,激发健康的恐惧?
崔晨老师分享了自己借助“循环日记”的方式让孩子倾诉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正视内心的恐惧的方法。作为班主任,定期还要和学生进行一些深入的沟通和交谈。
【分享5】大家在面对“内心的交错盘绕”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分享吗?
茅成老师结合现在参评市德带的经历告诉我们面对恐惧时要坦然面对,踏踏实实,而不要焦虑,过于担心结果如何。葛爱芳老师认为自我认同是对一个老师来说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接纳完整的自我,包括自己的情绪和不完美。马伟老师从心法、做法和活法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心法从初心的迷失、工作环境的恶劣、角色化和专业化的关系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做法即恐惧的转化,从外在动机转化成内在自主发展动机;活法从超越恐惧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可以引领我们的学生、家长、老师们直面恐惧,让他们从恐惧当中走出来,这也就超越了恐惧。
最后,顾琳老师从三个问题谈起:第一,边缘人在哪里?会是我吗?当我们的班主任对着学生说我怎么说,你们就怎么做的时候,其实老师的分离生活就已经开始了,甚至整个教室的学生也许在我们的言语中就都成了边缘人。第二,不期而遇的恐惧对我有帮助吗?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很自然的会认为:作为学生,服从是他们最明智的选择,其实我们无形中已经和学生发生了分离,并且越来越大。无论这些恐惧来源于哪里,只要我们以敞开的心扉,以一种学习者的姿态,就能达到书中所说的自身完整。第三我会被Chatergpt取代吗?我们不能只把自己当作一种容器,我们应该是有灵魂、有情感、会学习的人。只有我们走向自我的内心世界,继而也许就能找到方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