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班主任卷首 | 为家庭教育赋能

2023/5/30 7:24:40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自定义模块     发布人:夏光清

新班主任卷首 | 为家庭教育赋能


夏光清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协同。家长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同路人,班主任也要成为家长的同行者,要在家校共育中起着引领、示范的作用,这才是家校共育的最佳模式。

助力家庭文化


家庭教育指导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即社会和学校对父母的指责过多而支持不足,似乎儿童的任何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这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利于家校协同育人。班主任要助力讲好每个家庭的“家文化”,推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深度合作。

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家庭教育要有“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母亲的心肠,是放下内心急功近利,心平气和地陪伴孩子成长。家长要顺应自然,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以身作则,逐步建立起家庭教育的原则。科学的头脑,即父母理性、冷静地等待与看护真实生命的成长。班主任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长持续赋能,让家长有“科学的头脑和母亲的心肠”,多渠道接受家庭教育指导,尽早找准家庭教育之道,有意识地设计自己的教育行为,不轻易把“结论”和“要求”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在体验中自我感悟,自我成长。



着力共育策略


就家校关系而言,应该是“相互理解、亲密无间”的,不应存有任何矛盾冲突。因为家校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共育?

一是统一共育目标。通过每月定期交流,消除教育分歧,就儿童生活、学习、品行、身心等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二是形成教育闭环。学校教育要适时延伸到家庭教育之中,帮助家庭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分散化、碎片化的问题。三是实行一生一情的“精准家访”。学校应与社区资源联合开展“校社家互访”,定期定时开展“家长校访”。四是调动各方力量,不断提升家长的教育力。班主任、科任教师、有家教经验的家长等发挥作用,为有需要的家长进行面对面教育指导。五是拓宽共育的渠道,建立温暖的家校关系。如每周“班情通报”,每学期“班级共育论坛”,每学年“‘和’你相约家长节”等。

现实中,家校之所以产生对立,关键在于缺乏相互平等的沟通,彼此只站在自身的立场和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家校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才能真正为双方减负,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回归本位。


发力家教义诊


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而是理解与交流,家校合作的最佳方式是家长有效参与到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让儿童能释放负面情绪,形成健康的心态。

“儿童为什么喜欢咬指甲?”“怎样改善儿童写字慢的问题?”“家有一个‘猪队友’该怎么办?”家长出现类似的焦虑,无非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弥补教育的缺憾,但常常事与愿违。此时,班主任要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家庭教育义诊,促进每一位儿童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义诊与日常交流不同,涉及到学科、心理、习惯等方面,通过“公布名师特长—网上预约号—发放义诊单—现场诊断”这样的流程,由家长带着教育问题与预约的老师面对面,共同探究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参与义诊的老师一方面要关注来访家长的情绪感受、思维认知和行为,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谈论孩子;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以中立的态度启发父母,帮助父母顿悟,探寻问题的解决之道。

家庭教育义诊的本质是预防,不是治疗;义诊的对象是家长,而不是儿童;义诊的方法是关注家长问题行为背后的需求;义诊的过程,班主任能“看见家长情绪、找到成长机会、确定家长角色、提供合理建议”,点对点地对家庭教育进行专业化指导,为父母的教育赋能,唤醒家庭教育自觉,从而促进亲子共成长。


本文刊发于《新班主任》2023年2月刊卷首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