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 哲学教学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2024/5/16 18:28:1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陶德华

南京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

哲学教学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成功举办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政治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由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和南京市高中政治陶德华名师工作室主办、南京市人民中学承办的“南京市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哲学教学课堂展示与研讨活动”于2024年5月16日下午在南京市人民中学顺利举办,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建龙教授、南京市教研室政治教研员范斌老师、陶德华工作室成员代表和南京市全体高一政治教师参加了活动。高一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贾伟、陶德华、潘海东、孙寿玉等老师为本次活动的开展做了精心策划和准备,并全程参与了活动。

活动在南京市中华中学陶德华老师的主持下顺利展开,圆满结束。整个流程严谨而富有深度。活动主要包括高中哲学课堂教学展示和专家讲座两个环节,谅解哲学展示课课题分别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及《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结束,由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汤建龙教授进行点评,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哲学主题讲座,以其专业的素养和独特的魅力,使得整个活动充满了学术氛围和互动热情,为与会老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深入的思考空间。


图1:陶德华老师主持教研活动

首先,天印高中的陈玲老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课题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陈老师独具匠心地以视频教学为开篇,巧妙地引领学生们进入新课的学习。她以中法关系为案例背景,通过多层次问题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课堂上,陈老师始终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精心设计了三个紧密相连的活动环节。探究活动一“感知中法关系,明确矛盾含义”,陈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中法关系中的矛盾点,带领学生深入理解矛盾的含义。探究活动二“体味中法关系,理解矛盾属性”,她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矛盾在中法关系中的表现,从而加深对矛盾属性的理解。探究活动三“关注中法合作,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陈老师通过分析中法合作中的矛盾转化,让学生领悟到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关键因素。

整个课堂内容环环相扣,紧密贴合“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陈老师引导学生们有针对性地解决现实情境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探究的氛围。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启示。

图2-3:陈玲老师授课

接着,宁海中学吴恒老师为同学们开设了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四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公开课。吴老师巧妙地从五一期间南京再次成为热议焦点的情境出发,以此作为新课的导入点,迅速吸引了学生们的兴趣。吴老师精心设置了议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以南京的发展为例”。围绕这一议题,她巧妙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们从“何以南京”中领悟认识的概念,从“对话南京”中明确实践的含义,从“复盘南京”中分析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关系。

在这堂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提升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图3-4:吴恒老师授课

在两位老师精彩的授课之后,南京师范大学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院长汤建龙教授首先向陈玲老师和吴恒老师表达了对高中政治老师教学方式和哲学素养的赞赏和肯定,并提出一些值得进一步学习和深思的观点。紧接着,汤教授带来了一场题为《大学视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讲座,这场讲座无疑为在座的教师们带来了一场思想的盛宴。汤建龙教授深耕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以及经济哲学等多个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经验。他站在大学学术研究与教学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哲学中的矛盾之间的区别,以及实践与认识之间的紧密联系。

汤教授的讲座不仅具有前瞻性,在座的教师们对矛盾的本质和实践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的观点独到而富有洞见,激发了老师们对哲学的深入感悟和思考,同时也为教师们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工作中提供了宝贵的方向性指导。

图5-6:汤建龙教授讲座

本次南京市高一政治教研活动内容丰富,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动学习、携手共进的平台。期望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促进大中小思政课的有效衔接,激发教师们在教学领域中的创新精神,从而推动我市政治学科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共同谱写教育新篇章。

(撰稿:南京市中华中学 汪丽如)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