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光 砥砺前行 ——张齐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2017年度总结

2018/2/27 16:06:2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张齐华


2017年,是张齐华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成立的第一年,在市教育局、市小培中心、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专家、领导的指导帮助下,工作室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年来,工作室以专家团队为引领、以学科团队为支柱、以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堂定向变革为载体,以教学研究、学术沙龙、线上线下交流为平台,全面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重建”的项目研究,在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乃至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初步建设了一支高起点、高品质、高发展的数学教师团队。

一年来,工作室通过“理论建构、实践探索、团队建设、交流辐射”四位一体的培养方式,夯实了工作室成员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提升了每一位成员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促进了每一位成员的专业化发展,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工作室的辐射作用。

一年来,工作室全体成员勤奋学习、锐意进取,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每一次研修活动都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现将工作室一年来的工作梳理、总结如下: 

一、明确职责零缺位,统筹协作高效能

为了保障工作室的正常运转,工作室主持人结合每位成员的特点特长进行分工。工作室主持人张齐华老师主要负责工作室整体规划,确定课题或专题,提供每次学习和研究的主题,负责培训和方法指导,引领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工作室副组长一人,协助主持人工作,负责工作室学年度计划、总结的草拟,工作室活动的召集、联络、协调各组事宜等。宣传报道组四人,负责工作室网页建设、更新、活动摄影摄像、新闻撰写和宣传报道等工作。档案建设组三人,负责工作室活动考勤、活动记录、资料整理归档等。后勤服务组三人,负责经费管理、经费支出台账建设,做好活动开展后勤保障等事务。

成员们把工作室当作一个大家庭,很努力地当好家庭里的角色,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零缺位”,同时大家也不分彼此、精诚合作、相互补台。团结协作既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达到了1+1>2的效果,也营造了和谐愉悦的氛围,更加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形成。

二、阅读经典厚积淀,拓展视野提素养

没有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没有专业阅读,无法造就真正的教师。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一位教师的阅读史,不仅是他的精神底色,也是他的教育蓝图。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的教师,还能言传身教,成为阅读代言人、阅读推广人。

1、专业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

一年来,工作室坚持专业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专业阅读以提升专业素养,拓展阅读以拓宽视野、宽厚积淀。为了防止浅表化、碎片化、娱乐化、功利化的倾向,我们更多时候,选择阅读经典教育原著、优秀核心期刊。我们明白“功夫在诗外”的道理,为了避免自己的眼光只限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我们博观约取,有意识地选一些非专业书,这些书看起来与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联,但能有效提高人文素养,增强数学教师的人格魅力。

2、个人阅读与团队共读相结合

我们倡导个人阅读与团队共读相结合,个人阅读重在独立思考,团队交流重在分享集智。领军人张齐华老师从当前小学数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中,精心挑选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的专业理论书籍,及时向成员进行推荐。本年度工作室推荐的张奠宙老先生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核心概念的理解与呈现》、曹培英老师的《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和张良朋、邱学华老师的《小学数学热点问题指津》等书籍均深受成员欢迎。

为了促进工作室成员学习共同体的形成,我们还定期展开交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十个关键词展开论述、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让智慧的分享带来思维的碰撞——《在关联中寻求数感的发展》通过分析数与数之间的关联以及运算与数感发展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数感提供了更加理性、深刻的研究视角,充分彰显了汪劲松老师深厚的理论功底;《为什么3.8×2.8等于12.4?》马丽丽老师将这一问题的“前世今生”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赵天华老师的《从“符号感”到“符号意识”》全面解读了关于符号意识的核心内容;宋洁老师分享的《教学过程中的几何直观》,借助于大量生动细致,具有典型性的实例使大家更加完善和丰富了对几何直观的深入认识……

3、理论阅读与实例剖析相结合

在开展理论阅读的同时,我们也深入剖析名师的经典课例,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剖析课例、借课例吃透理论。核心素养是当下教育界最热点的话题,张齐华老师要求每位成员海选出一节自己认为最能够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经典课例,撷取课中的3-4个教学片断,细致阐述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实,结合ppt与大家分享——吴贤老师从俞正强的《植树问题》,看模型思想的教学;姚晶晶老师由周卫东的《隔位退位减》说开去,点击运算能力、链接思维能量;汪劲松老师以张冬梅的《分米与毫米》为例谈“量感”,分享如何让学生从手中有“尺”到心中有“尺”;马丽丽老师结合吴正宪的《小数除法》谈课堂上生长出来的问题串……这一个个精彩课例解析,引发了工作室其他成员一次次的共鸣,触发了大家的深度思考,工作室其他成员不时地穿插提问、发表想法,再加上张齐华老师适时地介入,或追问、或讲解、或点评,整个研讨活动都处在一种多维互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研讨热烈到每个人都忘记了时间。

一年来,工作室成员通过个人阅读、共读活动,拓宽了教育视野,提升了专业素养。在这样的氛围下,成员们渐渐养成了自主、自发、自觉阅读的习惯。

三、课堂研讨促成长,专家引领指方向

 

课堂是教师的阵地,课堂研讨是每个名师工作室都会开展的活动,但我们的研讨不一样——

1、立足教材,让学习真发生

张齐华老师执教的《平均数》,学生在“任务问题”的引领下自主体验、激烈辨析,浅入深出地理解了平均数的本质意义,深入浅出地感受到平均数的产生和实际意义。“平均数”虽是“虚拟的”,但学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的意识却是实实在在地发生着、生长着。李勤老师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搜索信息,自由补足所需信息,自发画图理解数量关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线段图”的妙用,润物无声地让学生对策略的感悟臻于丰满。《平行四边形》一课,吴贤老师巧妙的利用六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图形串联起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以最简单的素材呈现最丰富的内涵,课中处处可见“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和不断修正的学习行为,强化反刍的批评性思维则暗合了对学生“必备品格”的渗透和影响。

省教研室教研员郭庆松老师对工作室的课堂研讨给予了高度地评价,他说这些课都是非常“有味道”的数学课,教师都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还能收放自如,这源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本质的深刻把握,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让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

2、自主开发,让数学更精彩

为了努力寻找儿童数学学习的“舒适区”,为了打破束缚,工作室主持人张齐华老师提出了开发综合视野下的创新型拓展课的构想,一年来,工作室在张老师的带领下自主研发、大胆尝试,设计出内容新颖、趣味性强的拓展课。

《正方形中的圆》,学生尝试着不断修正自我认识,不断质疑已有结论,不断在相同与不同中辨析优与劣,在每一个细微之中处处彰显着对“人”的显性关注和背后所蕴含的培养理性思维的教育诉求。

《羊吃草的面积》,由一道题说开去,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多种数学思想,真正将“解决问题”转变为“问题解决”,通过大问题的引领真正将“解决问题”转变为“问题解决”,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尝试、对比、想象、验证等具有思考性的探究活动后,逐步构建了模型,体会到量变到质变的微妙与奇妙。

“数”说“淘宝”》,洋溢着浓浓的数据分析的味道,结合时下热议的“淘宝”话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着手,在观察、猜测、比较中体会数据的作用和魅力,在交流、思辨中意识到数据既会说话、也会说谎,要正确解读数据才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听说过“分类病”吗?数学绘本课《一起一起分类病》,不仅揭示了分类的方式,还引出分类的利弊之争,学生结合绘本中的故事情节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出独到的见解,数学的价值得以立体展现。

《肯德基定价的秘密》绝不是折扣促销那么简单,原来背后还蕴藏着一个经济学原理——“差异定价”。一双筷子可以用来做什么?

《墙面有多大》通过另一种视角为孩子们打破了封闭的物理空间,将“做数学”的意义真正落实在了课堂当中。它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知识本身并不具有创造力,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活用知识。

《小警员探案》,通过讨论案情和理性分析,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推理能力,在活动中初步形成策略意识。

《三门问题》让听课的数学老师们也做一回学生,让他们也纠结一下“换”还是“不换”,这节课改变了老师们对以往数学课堂的认识,突然发现,当原先的直觉遇到数学后,真的会产生另一种可能!

……

这样的研究,打开了教师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事情,用理性的眼光来理解生活,让更多的老师在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更关注数学的思考,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的重建!

3、专家引领,让研究更深入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我们不仅要埋头苦干,更要抬头看路,因此,专家的引领必不可少。工作室根据每次活动的特点,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他们的点评和分享让我们的研究更深入!——

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先生为我们讲述了“图形与几何”的重中之重——空间观念培养的科学路径,其见解深刻而独到。

省教材编写组的黄为良主任就拓展课教学内容的设计、课堂生成的处理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让人醍醐灌顶。

市教研员朱宇辉老师鼓励我们“数学内容去古板,学习形式去课堂”,在数学课中埋下哲学的萌芽种子。

特级教师陈静肯定了我们的课程内容开发具有前瞻性,是将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指出:一个教师的视野有多大,课堂就有多大!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课堂上教什么,它要突破三层围墙,即教学的围墙、学科的围墙、学段的围墙。只有实现学科大综合的融合,数学的课堂才是学生喜爱的课堂!

特级教师王凌向我们传递:当下的课堂,不能只培养技能,更要培养创新。课,最终要落实在人的发展上。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的余夕凯校长带领我们从不同角度有条理有层次地梳理数学核心素养,更高屋建瓴地提出,作为数学教师,不能只关注教学,更要关注教育。

……

专家们带给我们一场又一场听觉盛宴,他们的不吝赐教、倾情指导让工作室成员们对核心素养下数学课堂的重建、拓展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同时,他们的人格魅力、专业素养无不感染着我们,让我们以他们为标杆,一路追赶去!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四、专业写作练真功,砥砺思想促提升

工作室每学期都会开展一次集体磨文活动,通常放在学期快要结束的时候,这样有利于成员们对一学期的学习心得进行梳理与提升。上半年在核心素养的系列课例研讨之后,每位成员将自己的研讨发言总结提炼,撰写案例。下半年在拓展课的开发尝试之后,全体成员围绕这些课例进行梳理和组稿。“磨文”一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成员们在小组内表达自己初步的行文构思,小组其他成员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建议,大家互帮互助,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修改意见。在我们热烈讨论、头脑风暴的同时,身处“风暴中心”的张齐华老师轮流参与了小组讨论,对大家的想法给予肯定的同时,也给每一位成员都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激发灵感。就这样,从选题到框架,从创意到视角,头脑风暴,思想交锋,写作思路渐渐在我们的头脑中成形、清晰。经过这样的“磨文”,成员们不再为撰写文章而苦恼,交出的文章不乏精品。

五、联动交流显情怀,辐射乡村泽八方

为了让工作室真正成为“研究中心、交流平台、辐射中心”,一年来,我们与王海燕名师工作室、张勇成名师工作室多次携手,共同研讨;工作室的多次研修活动向全市开放,有重庆的教师培训团队前来观摩,有栖霞、鼓楼、玄武、六合等多个区县的教师参与学习。很多前来学习的老师表示,他们慕名而来、满载而归!

同时,在张齐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也走出去,赶赴北京学习考察,参观了久负盛名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清华附小、亦庄实验小学。在这里,施银燕老师向我们重点介绍了北京二实小所秉持的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质,充分领略到李烈校长所散发的独特人格魅力以及深远博大的情怀。在这里,我们聆听了清华附小的著名特级汤卫红老师的专题讲座《“整合教学”课题的探索与实践》,对成志教育使命下的“1+x课程”改革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这里,我们走进张宏伟老师的课堂,与“全景式”数学教育来一次亲密接触。这次学习之旅、文化之旅,让我们与中国最高端、最先进的理念靠近一些、再靠近一些,这样浓厚的文化浸润,将感悟、思考、变革落实到我们的脚下,让教育真正发生!

    

凡是过去,皆为序曲!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抱团成长、收获累累硕果,相信在张齐华老师的带领下,2018,更值得期待!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走出去,请进来” —与孔起英教授共研“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的评价”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三月,黄菲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相约赴一场关于“美”的约会。3月25日,黄菲名师工作室参加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幼儿园综合课程”项目推广活动,本次课程推广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孔起英教授为我们带…

    2024/3/27 23:32:40
  • 教育随笔|用温暖的作业守护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8 9:55:35
  • 教育随笔|说课的艺术 ——出发后的再思考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4 11:05:18
  • 教育随笔|请把“课间10分钟”给学生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8 11:25:08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