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故事结构

2019/2/19 9:16:3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教学课堂     发布人:薛城

从《走一步,再走一步》中学习故事结构

南京市第一中学  董晓强

摘要:故事的根基是故事结构,学生要想写好故事需要学习故事结构。《走一步,再走一步》便是一篇学习故事结构的好范例。文章从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和下降动作/结局四个方面,结合基本的故事理论详细分析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故事结构。

关键词:《走一步,再走一步》    故事结构    范例   

 

故事的根基是什么?拉约什·艾格瑞在1942年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剧本写作指南《戏剧创作的艺术》中认为人物是故事的动力,人类的期望和需求推动故事的发展,并决定故事的方向。这种期望和需求制造了矛盾冲突。梅尔·麦基说过,“故事就是战争,紧迫而持久”。故事通常会从一个充满欲望的人物开始,他努力克服成功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这些障碍的安排形式就是故事的结构,简而言之,故事的结构模式就是“主人公——困境——解决困境”。乔恩·富兰克林在他的《为故事而写作》一书中写道:“当人物遇到错综复杂的情况,而他又不得不面对和解决时,行动就发生了,故事正是由一连串这样的行为所构成的。”很显然,故事就是故事,故事就是这样。一旦我们意识到故事叙述的共同原则,就是掌握了结构文本的诀窍。任何一个想充分挖掘故事叙述潜力的人,都需要发现这些普遍原则。一个成功的故事叙述者应该充分了解故事的基本理论和框架。忽视了它们,就是在和人性进行一场注定失败的斗争。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则小故事为我们学习故事的基本结构提供了一个好范例。

《走一步,再走一步》原名《悬崖上的一课》,主要讲述体弱多病的“我”跟随小伙伴们去攀爬悬崖因为害怕而被困,最后在父亲的引导下成功爬下悬崖的故事通过这件事情“我”收获了很大的启发,明白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危险。面对这些困难和危险不要退缩,只要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容易克服的小困难,再一个个去突破和解决,最后就会把这些困难解决掉。

这就是故事的叙事弧线。叙事弧线是故事结构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这个弧线上,我们可以加入具体细节来讲述故事。在任何一篇完整的故事中,叙事弧线都会经历五个阶段,每两个相邻的情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情节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一个故事的叙事弧线上,包含了结构的基本要素:主人公、困境和解决困境。具体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阐述、上升动作、危机、高潮和下降动作。(如图所示)

 

 

 

 

 

 

 

 

 

(一)阐述

阐述是故事的第一阶段,作者要让读者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读者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信息才能理解主人公即将面临的困境。“阐述就是揭露行为,揭露什么呢?故事的前提?氛围?人物背景?动作?场景?还是情绪?答案是所有这些,我们都必须告诉读者。”[1]这篇文章在开头首先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当时的天气。“一个酷热的七月天”“那股灼人的热浪”,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暗示了将要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文章接着交代了他们爬悬崖的原因,他们“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在读者看来还算好玩的事情,他们却以为不好玩,这就预示着即将发生带有戏剧性的事件。

当阐述部分告诉了读者基本的信息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后,故事的阐述就告一段落,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二)上升动作

在叙事弧线中,和其他阶段相比,故事的第二个阶段——上升动作所占的分量也很重。在大多数故事里,上升动作实际所占的篇幅最大。上升动作创造出故事张力,只有当故事达到高潮、困境得到解决之时,这个张力才能获得释放。但是并不是用平铺直叙的笔调去描述上升动作,在这一动作描述中同样要有很多小转折和变化。下面是上升动作发展的图示:

 

 

 

 

 

 

 

 

 

“厌倦了玩弹珠,以及用透镜在干树叶上烧洞的游戏,正在寻觅其他好玩的事”这个原因为下面他们一起去爬悬崖做铺垫,但是要不要去爬悬崖,“我”拿不定主意。有了新的玩法却要犹豫不决,这是一个转折。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身体不好又有妈妈的训诫,应该不去爬悬崖,但是却在朋友的激将下决定去爬,这又是一个转折。接下来“有一道悬崖,像一面几近垂直的墙突兀地耸立在岩石中,四面都是土坡,上面长着参差不齐的矮树丛和臭椿树苗。从底部杂乱的岩石到顶部草皮的边缘,只有60英尺左右,但是对我来说,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面对“高不可攀”的悬崖,应该理智地停下继续前进的脚步,放弃爬悬崖,但是“我”却尾随小伙伴们沿着小山道向崖顶爬去,这又是一个转折。这些转折是 “爬悬崖”这一上升动作的构成部分。在这一动作中,还有一个让读者也为主人公担心的情节,“ 我犹豫不决,指导其他孩子都爬到了上面,这才开始满头大汗、浑身发抖地往上爬。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这一情节中,“我”已经感到事情的困难和危险,但是仍然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向前。其中的“满头大汗、浑身发抖”“怦怦地跳动”的心腔等描写,让读者如临其境,跟着主人公的心理不断变化。

这一动作所造成的故事张力和吸引力就是下面“我”被困在迂回的小路这一情节。

(三)危机

亚里士多德写过情节的“突变”,或“逆转”。第三幕情节发生转折,突然将主人公置于危险的境地。大多数的现代故事分析家更偏爱将情节的突转称之为“危机”,这个更加宽泛的概念预示着故事强度的增加,以及高潮的到来。对任何故事叙述者来说,这都是一个关键点,因为观众此刻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在这篇故事里,“我往下看,感到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成为了危机的正式开始,我爬上悬崖后不敢下来了,而且其他孩子都跑掉,没有一个人去帮助他或者告诉他怎么办。孤立无援的“我”在悬崖上哀求小伙伴,但是没有任何意义,得到的却是嘲笑,这加剧了“我”内心的恐惧。随着时间的推进,“我”内心的恐惧日益加剧,在悬崖小路上的危机也进一步加剧。“眩晕”“虚弱、无力”都有可能让困在小路上的“我”一不小心掉下去。“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种困境让“我”掉下去的可能性增大。作者巧妙地用环境描写,“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的渲染来感染读者,也促使危机不断加剧。这是已经投入到故事中的读者更加担心。

这个故事按照事件顺序展开,一步步发展到危机的出现。当然,一个好的故事也可以从从中间开场,以危机发端,然后在倒叙到起点。这时的叙事弧线经过阐述阶段、困境阶段,然后是上升动作。当它再次回到危机时,会继续向高潮挺进,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个故事可以从“我”困于悬崖的情节开始,然后再交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这种叙述模式可以从头开始就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出作者寻找根源的好奇心。

(四)高潮

不断加剧危机的写作方式,为文章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读者心理基础和如临其境的情感。高潮仅仅是解决危机的一系列事件。故事的高潮是父亲的到来,并指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

父亲的这句话是文章主旨。父亲在杰利的带领下找到了“我”,然而并没有爬到悬崖上直接把“我”抱下来,他很有耐心的指导“我”一步步走下来。“我”慢慢挪动一小步,找到了下去的岩石,并且每次都是一小步。在一小步一小步的往下挪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信心,最终从悬崖上爬了下来,同时也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当然,这个故事的高潮除了父亲指导“我”一步步走下悬崖外,还有“我”自身的努力,也就是“我”在下山过程中内心情感的不断变化。“我”感到父亲的到来后,起初是不相信他可以帮到“我”,当父亲安慰“我”下来是,“我”是“怒吼”的。在父亲的一再劝说下,我走出了自己的一小步,“这看起来我能做到”,这是“我”自信的开始,后来“我”的自信心一点点增强,直到安全下山后,内心“有了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主人公情感的不断变化,往往能激发起读者的共鸣,从而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吸引读者紧紧跟随整条叙事弧线。

(五)下降动作/结局

高潮将读者达到了故事的顶峰,从这以后读者就要开始下行了。所以才有了“下降动作”这个概念。故事逐渐放缓,并接近尾声。到了故事这个阶段,读者基本已经讲完了整个故事。但是也有可能会有很多未解答的问题出现,例如“我”怎么和丢下“我”不管的小伙伴相处?这件事情对“我”有什么影响?

在这个阶段,作者会回答这些问题,所以这个阶段完成以后,故事就结束了。

莫顿·亨特的故事是这样结尾的:

此后,我生命中有很多时刻,面对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或者一个令人畏惧的情境,当我感到惊慌失措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我提醒自己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长路感到惊讶和骄傲。

结尾告诉读者,这件事情对“我”的影响,让我明白了人生中遇到的很多困难都可以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然后用心地去解决这一个个小困哪。等到这些小困哪都解决掉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情。

当然,我们从文章中学到的关于叙述故事的技巧还有很多,例如故事的叙事视角,故事人物的塑造,故事场景的描述,甚至故事对话的描写等等。但是,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所有叙事理论方面的专家都在强调结构的重要性。故事具有一定的结构,如果你过多地偏离这个结构,那么故事就会写不下去。亚里士多德曾说,“最重要的是事件的结构,事件与人物无关,而关乎行动和生命。”结构比逻辑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而逻辑是组成部分之间的必然联系。故事结构是讲好一个故事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美)杰克·哈特  著,叶青、曾轶峰 译.《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22-23.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