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报道 | 金秋读书会:读《论教育学》,赏理性之光

2024/11/3 16:29:2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李爱云

    2024年10月14日上午,南京市李爱云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南外南部新城校区举行了本学期首次集体读书活动,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南京大学王世岳副教授(注:王世岳,本、硕、博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德语和经济学双学位,教育学博士,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的驻院学者。其参与创办的南雍读书会从2016年至今已经举办了200多期,影响深远。)带领大家深入阅读并探讨康德的经典著作《论教育学》。

  王世岳老师解答疑问

    《论教育学》是康德哲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探讨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还对教育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刻的阐述。通过王教授的导读,参与活动的老师们从专业的角度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并联系教学实践和生活,结合时代发展特点,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迸发出新的灵感。

    两个多小时飞逝而过,不知不觉中,老师们在南外多语种阅览室进行了一场两个多小时的奢侈的思想畅游,与文本、与知识、与康德、与同伴们进行了一场有意义的深度对话。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中,能够不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教育的真正意义,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充实而有趣。

工作室老师们与王世岳老师合影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意犹未尽,一个接一个地分享了各自的活动感悟:

今天南大王世岳老师带着我们学习了康德的名著《论教育学》。王老师和蔼可亲,讲解深入浅出,将深奥的教育哲学讲解得平易近人,让我们对日常的教育教学积习进行反思。王老师与我们的互动也更让我领悟,文本再难也总有讲解的办法,老师的引领至关重要。

——陈媛


王教授带领我们共读康德的《论教育学》后,我对教育本质以及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正确行为准则的人。同时,教育也应该与社会密切相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社会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窦靖


没想到一本写于1803年的教育论著在2024年与我正式见面,这种跨越时间的邂逅似乎经过了漫长的等待。在《论教育学》中,康德的观点虽然根植于他的时代,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中国的教育背景,但通过小组共读,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些我们通常认为理所当然的教育观念。康德强调,提到家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塑造“坦率而不鲁莽,谨慎但不畏缩”的人。这让我深思,即使是成年人,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展现出这样的决断力,是否时刻保持这般清醒。我们需要学会直言不讳,同时又要避免因直率而引发不必要的冲突;我们要学会谨慎行事,但也不能因为过分担忧潜在的负面后果而止步不前。坦率与鲁莽、谨慎与怯懦之间有微妙的界限,而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体验和领悟。

——黄蓓

黄蓓老师正在朗读


不知道为何这次的分享活动让我想到了一位哲人倒下树的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Falling Tree) :如果在深山中有一棵树倒下,但没有人在附近听到这个声音,它是否发出声音?康德说“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始于感性,然后进入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 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论教育学》,闪动着理性之光。 

——纪敏


跟着王老师精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仿佛回到了大学时光。大学时候最怕的就是哲学(和康德这样的哲学家),这本书虽然貌似读懂了,但总有种云山雾绕的感觉。王老师条分缕析、鞭辟入里,讲解深入浅出又幽默风趣,让我感觉云开雾散、醍醐灌顶,对于康德教育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在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这种体验尤为可贵。希望以后仍然有机会能进行这样的深度阅读,经受思想的震颤,精神的洗礼!

——姜佳颖


且不说《论教育学》这本书带给我的认识上的颠覆,让我重新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和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一些不同做法,象今天这样,大家围坐一起,心无旁骛地读一本书,老师点名一个接着一个朗读再交流的形式,让我仿佛重新回到了学生时代。“爱要大声说出来”,书,也要大声读出来!

——李爱云


今天有幸参与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与小伙伴们共读康德《论教育学》一书。这本书年轻时读过,颇觉得生涩艰难,难于卒读。有这样的契机再读这本书,细细品味其所展现的观点和内在的逻辑,感觉有很多共鸣与契合之处,很多以前无法言喻的感觉在这本书里都找到了很好的解释。康德在书中说到“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需要注意的是,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这句话深刻提醒我们,作为老师,应该铭记自己的育人责任。就像学者董明实老师所言:育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共鸣,是“金声玉振”的感应,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渐化,是一个生命对另外一个生命的感染与影响。

——刘家林


非常享受这样的阅读活动。阅读过程中竟然捡回来自己之前的阅读习惯:随时记录自己的心绪与各种“没头没脑”联想的习惯。而这样的习惯在我看来就是我作为读者与作者、以及与我自己的一种沟通交流吧。

分享一段书中的文字:

      

非常赞同这一段!要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理解到这一点,作为父母、老师的大人们,是否也需要深刻反省自己对于孩子们的教育与影响?大人们是否已经学会了接受丑恶与不和谐?大人们是否会在言语中会充斥着仇恨?大人们是否自己就正在丢失自知之明与内在的尊严,只是一味地听从他人或是所谓“权威”的意见?

再细细阅读,发现康德真是一位理想主义者。而当今社会,还需要更多理想主义者。

——尚媛媛

在王教授的引导下,我们得以暂时放下繁忙的工作,通过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领悟到了专著的全新阅读方式:先大声朗读,再进行深入思考。康德关于“让一切遵循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深深触动了我。 “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 “让孩子感受到自由”以及“让孩子能够坦率地表达自我”,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对学生、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非常感激王教授的精彩分享,这无疑将对我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施丽娟


康德对教育的思考让我重新反思教育的目的。教育要遵循自然,保护孩子生长的自发性。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自由的人,指导他们理解自由,并学会运用其自由。而知性、判断力和理性是心智培养的目标,最终是关于理念的品味。与智者对话,余音绕梁。

——吴启虹


王世岳老师领读康德的《论教育学》让我认识到:首先,康德是一位注重理性与逻辑的t人(基于MBTI性格类型指标)。比如他认为,道德的基石在于义务,而自律原则是唯一的道德原则。再比如,康德基于自己对理性的理解,撰写了《实践理性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为后来的伦理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许多多重视情感与人际关系的f人。价值观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各种观点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康德的《论教育学》虽然创作于两百多年前,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认知习惯与今天截然不同,但当我感受到自己与先贤在思考着相似的问题时,内心涌起了一种与历史对话的共鸣。通过今天读书会的交流,我对康德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更加确信,理性与情感的结合在教育和生活中同样重要。

——吴蓥


今天参与共读康德的《论教育学》活动,最大的感受是“返璞归真”。今天一开始,我对王教授带领我们采用逐字朗读的学习方式是有些意外的。但转念一想,以最质朴的方式对待经典读物,可能更有助于我们与先哲对话。知识爆炸的时代,思维导图和标签式的摘抄很容易成为理论著作的常见打开方式,这样的阅读方式,高效中透着冷淡,可能造成过脑而不走心的结果。若以这种方式对待经典读物,真有点儿可惜。今天的共读,让我有机会慢下来,边读边梳理自己的教育实践与经典理论的共性与差异,收获些许慰藉和共鸣,又生发出新的疑问和好奇,这便是阅读带给我的朴实的愉悦。感觉很棒!

——吴瑛


人们读哲学,像在广袤的宇宙中遨游,时常感到迷茫、迷惑,但获得的思考与启迪,总能久久回响。在王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浅浅地感受了康德的教育观。我震撼于这位智者“跨越时空”的思想:“知性是对各种普遍事物的认知判断力,把普遍的东西运用到特殊的东西上,而理性则是那种发现普遍与特殊间联系的能力”。康德还说,通过教育孩子使其“变得坦率而不鲁莽,谨慎但不畏缩”,我读来甚觉感动。身为老师,我希望可以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同时,培育和守护他们自由的灵魂。

——徐再


我们在读书时,经常会被一些书名吸引,也常常会因为书名而敬而远之。《教育为何是无用的》这样的书名,总是激起我探索的欲望,而像《普通教育学》这样的标题,却让我不由自主地望而却步。康德的《论教育学》对我来说就属于后者,若不是“被要求”读,我可能永远不会主动去触碰它。但有时往往是这种“不得不读”,让我走出了阅读的舒适圈。今天的阅读活动不但让我在“圈外”溜达了好一会,还因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让我与这本书建立起更多的联结。当放下日常琐事,专注于阅读或朗读时,我们不得不去思考那些抽象文字背后的现实意义。王老师那不疾不徐的引读,精准而深刻的解释,让这本看似“沉重”的著作,读起来也有了清风徐来的感觉。正如康德所倡导的“自然性的教育”,我们一群人以最自然、最本真的方式聚集在一起阅读,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哗中享受了片刻宁静,而这份由众人共同创造的宁静,因为集体的记忆而变得更加持久。

——薛霏霏


第一次如此认真地、逐字逐句地读康德。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富有哲思:教育必须合乎年龄的顺序;一定不要在自然的安排上再增加什么,而只要不妨碍自然就行了;人为的工具越多,人就会越依赖器具。王教授的精彩分析让我明白了,康德是如此强调教育对于人的作用,或者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让我感受到震撼的是康德对于孩童的教育要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的哲学思考。我不禁反思自己在孩子的喂养阶段是否让孩子和自然形成有效的交流,在心灵塑造方面我的孩子能否和我以及身处的社会形成健康的呼应关系,在道德层次我是否对于学生品格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作为工作中的教育者和家庭中的养育者,我真应该多读这样的书。                                                 ——周文


今天,在南大王世岳老师的引领下,和工作室伙伴们一起共读的康德的《论教育学》,书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强调教育应该帮助个体发展其内在的潜能,使之成为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的人。康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道德和品格的培养。教育究竟是大浪淘沙的筛选,还是激发内在潜能的培养,康德在2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他的答案:“人是目的,而非工具”。

——周颖


特别喜欢今天这种活动的氛围,众人一同诵读康德的《论教育学》,是真的读哦。大家共同思考、热烈讨论,一边沉浸于康德所阐述的自然教育理念,一边对照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如何将康德的自然教育融入到我们的现实教育当中,是值得我们深入思索与不断探索的课题。

——朱冉月


康德的《论教育学》给人的启发太多,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出,教育应当培养人的心灵能力,包括知性、判断力和道德感,这些能力的发展对于个体成为有责任感和有道德感的公民至关重要。这与新课标提出的英语学科教育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谋而合。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教育是要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责任感的个体。

                              ——庄晶晶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