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生涯的第二年开始之际,能够参加马黎老师主讲的培训活动,我感到十分幸运,感受颇深。我重新拿起大学时上教学法课购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里面的一些内容曾经背过考过,走马观花地读过,但工作一年来却完全舍弃。培训让我意识到理论知识上的荒芜导致的实践中教学设计的死板,使我在第二学期的教学毫无进步。我决心多读点书,以研究的态度把课本和学生当做研究对象去重新备课。
本次培训聚焦“教学目标制定”和“教材语篇解读”,马老师首先详细讲解了教学目标的定义、功能、性质等。其中的测量功能是我在教学中不曾使用的。而正因为我对教学结果缺乏量化测评,所以很少反思自己的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质量。在以后的备课中,我应制定好教学目标在教学环节或课后的测量手段,这样才能收到及时反馈,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设计。
接下来讲到如何制定教学目标,其一是学情分析。回顾昨天年级组备课时,学情分析过于简单,我们直接将学生的前置性知识分析描述为“已掌握:描述外貌的词”,这种笼统而不准确的表述不利于我们备课上课,平时的备课中更需要准确,最好精确到单词。对学习需要分析中应该深入贯彻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教学目标既包括大部分学生达到的基本目标,也包括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跳一跳目标”——这在我们的备课中应该更多体现。
马老师强调教学目标的“适切性”让我很受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备课时需要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在两则案例中,同样是Reading II的教学,普通学校和南外的老师就制定了完全不同的目标:对基础语言知识的侧重是普通中学的教学重点;而南外的教师就非常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补充了国外的报纸阅读素材,并注重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一体化”是对我而言全新的概念,即教学目标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匹配性。第一次接触,所以设计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很好得匹配目标。在张敏老师指导下,我们组对原来的活动设计进行不断修改,最后大致可以匹配了,我感到了一种强迫症的满足感。当然,教学活动可以做得更好,在接下来的单元和课时里,我会继续努力。
当马老师讲到语篇解读时,我发现这是我知识体系的漏洞:大学的英语课程中并没有关于语篇的课程,语用的学习也只是语言学课程中的一小部分。但阅读教学中的语篇思想地位很高,所以我计划在暑假的剩余时间里补充阅读语篇的相关书籍,补充知识漏洞。
活动的最后,马老师语重心长的话让我印象深刻:我们的备课要重视效果,关于核心素养的备课也需要通过上课来实现其价值,而测试评价将反应我们备课和上课效果。我希望我通过对下学期的精心备课,教学水平能够得到进步,学生能力能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