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是江苏省美术馆联合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南京圆梦基金会共同发起的、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教育项目。活动开展至今,已先后开启了多场次活动,为南京周边乡村学校提供优质的公益美育课程,以艺术的特殊方式开阔乡村青少年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力和创造力。
近日,由江苏省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主持的南京市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应江苏省美术馆公教部之邀,通过其构建的数字化“圆梦教室”网络平台,和乡村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赴云端现代课堂之约,共享中华传统文化之美。工作室选派了叶舒霏、张婧两位优秀的骨干教师,先后来到江苏省美术馆,通过线上直播课堂,和远在江北浦口的石桥小学的孩子们会课云端,叩响童心,开启了今年以来省馆数字化“圆梦教室”的“开学第一课”!
这堂授课,不简单
5月17日,在美术馆公教部李主任的主持下,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叶舒霏老师率先开讲!她给三年级的孩子们讲授的是一节《“布”期而遇,由“染”而生》的扎染课。
叶老师以手执的一束洁白柔软的棉花,引导孩子们了解布料的起源,又从植物染料的制作工艺延展到如何扎染。课堂上,她运用玻璃珠、冰棒棍、皮筋、木片等简单易上手的工具,教会了孩子们多种扎制技巧,并且让孩子们融会贯通,自创布料折叠、捆扎方式。为了让孩子们更加直观、细致地了解扎染技巧,叶老师精心录制了技法细节展示、染色vlog。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创作出形式多样的扎染作品。最后叶老师带孩子们领略了扎染的民族风情,欣赏了来自云南的白族人民千百年来传承的扎染技艺。而今中国扎染传统技艺已经走向世界,被诸多中外设计师运用到服装、家居、装饰等多方面,看着民族的文化走向世界,孩子们内心激动,民族自豪感瞬间被点燃。
这节课,从物料准备,到备课时的课程设计架构,再到孩子们作品的精彩呈现,叶老师都深入细节、精致推敲、反复打磨,体现出执教者从儿童出发、为儿童学习的教育理念,实可谓一节“不简单”的美术课。这样的课自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省美术馆和石桥小学的老师们赞誉:“这节课太成功了,真是一节既有趣又能让孩子们增强文化自信的课!”
这次教研,不一般
在镜头的另一边,琅琊路小学美术组的教师们和鼓楼实验小学美术组的部分老师,此刻也正现场参与、融进到这节公教课的观察、研究中。老师们通过自己的观、听,同伴间的学、习,再由做、赏、思、议等几个方面,近距离感受、学习“扎染”这一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技艺。
这场独特的教研活动,从常态的课堂腾挪至云端,从日常的校园移转到美术馆……场域的更换实则是一种认知和观点的转变、一次思想和理念的提升。除此之外,老师们的观课过程也从以往观察记录的单一模式切换成观察记录加操作体验的综合模式:从棉花到蓼蓝的选材,从布料到染料的制作,老师们纷纷以手感知、以手体悟,整个制作过程中的选、包、扎、染,尽在真真切切的操练中,在实实在在的手作中,感受着古人是如何就地取材,又是如何去极致尽美的。
课后,老师们即时研讨,结合自己现场的亲历亲为之作,充分交流了个人实时的所思所想,对本课的教学展开评议。老师们纷纷表示:这场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别以往的教研活动“不一般”,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更多形式丰富并深化常态的美术教研活动!
这场观展,不太烦
次日,恰逢世界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工作室的另一位骨干教师、南京市立贤小学的张婧老师带领着六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走进“博物馆”,充分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张老师执教的课的课题是《梦回古蜀——彩墨画青铜面具》。她通过大量图文资料,带领学生共同走进位于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博物馆”,了解三星堆的知识,感受三星堆或庄严肃穆或神秘夸张的独特造型。在此基础上,张老师特别选择了在虎年春晚展演、被孩子们熟悉,同时也更易于他们接受并理解的青铜面具作为本课的主授内容。课堂上,孩子们观察面具的造型,色彩,通过对折、基本形规纳等方法表现青铜面具形象。随后还认识了皮纸、炫彩棒等这些不太常见材料和工具,用新奇的彩墨画的方法表现青铜器的色彩、肌理,体现出三星堆面具复古的年代感与厚重的金属感。
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张老师用艺术启迪心灵,和石桥小学孩子们在探索中共同体会三星堆文化带给人们的强烈的文化震撼和艺术魅力。这,是三星堆艺术的力量,是博物馆的力量!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艺术传达出的美是不朽的,我们和孩子们一起隔空对话,触动心灵的那一刹,就种下了美的种子。
南京市小学美术工作室本次承办的“用艺术启迪心灵——乡村青少年美育计划”两堂公教课首开之行完美结束,同时也开启了江苏省美术馆年度数字化“圆梦教室”网络平台的“第一课”。接下来,工作室更多的老师们愿意通过各种不一样的课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以乡村教育的力量,让美的种子深植童心深处,让孩子们心生萌芽、生长茁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