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化“零”为“整”结构化

2021/9/5 11:02:53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2021年4月19日,“南京市初中英语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顺利开展。其中,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杨勇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1,来自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的齐玲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Task。
  以下是袁露露老师在收看直播后的反思。

  我非常荣幸可以在市级教研活动中,通过网络观看到杨勇老师和齐玲老师的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阅读课和写作课。两堂课课型不同,但是确有相通之处,给予我们初中一线英语教师很多启发和教育。

  在目前的中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散”。在强烈的知识点情结下,学生较少在一个整体中去构建知识,学到太多庞杂而零散的知识。二是“低”。由于教师较少从更高层次去理解学科知识,学生自然学到太多低位的知识,难以从更高层次去俯瞰和理解下文的知识。三是“浅”。在知识的表层理解下,学生学到太多符号化、形式化的知识,较少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根据、思想方法和价值意义。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散”、“低”、“浅”,由此便会导致学生缺乏广泛迁移的能力。而学生的迁移能力,恰好是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指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并对照英语教学的现实问题,杨勇老师和齐玲老师的课堂都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和实施步骤。由于阅读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阶段占比重较大,且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主要方式,我将选取杨勇老师课堂,针对“大概念”和“结构化”这两个关键词进行重点阐释和具体说明。

  一、关联整体初中英语教材,确定大概念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话题是“Good manners”,杨老师在课上紧紧围绕单元话题,确定出本单元的上位概念是帮助学生理解礼仪的内容,并可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交往。杨老师在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深度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抽象出大概念“礼仪”并进行合理性论证。在大概念的合理性论证时,围绕大概念“西方礼仪”,结合初中三年六本英语牛津教材,进行了横向以及纵向地关联。经过关联,我们从杨老师的课后备课稿可以看到,杨老师通过把六本教材经过整体处理之后,得出该内容的前置性知识和相关知识,再通过罗列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思考本节课的“大概念”,并最终确定。

  二、结合学生学情和教材内容,外显大概念

  对大概念进行外显,就是对大概念进行表征和描述,其实质是将核心素养具体化为预期可见的学习目标。从四个方面对大概念进行描述:1. 知道什么;2.理解什么;3. 能做什么;4. 想做什么。在本节课上,杨老师把“大概念”具体化为获取关于英国礼仪文化的相关知识,理解其中的相关表达,能够用英语进行有关西方礼仪的阐释,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并借助中西方“问候语”的对比,激活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表达出背后的文化差异,真正理解“when in Rome”的真正含义,并学会如何与人相处融洽。

  一旦确定了“礼仪”这样的大概念,杨老师在厘清学生前置性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前提下,结合初二学生的年段特点,如抽象概括思维还不成熟,但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等,紧扣教材,开始生成本课较为具体化、可操作性的“大概念”。通过这样外显的大概念,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并指导后续杨老师的教学步骤的设计和实施。

  三、设计高质量的问题链,活化大概念

  对大概念进行活化,就是将大概念转化成高质量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本课的阅读文本行文很有特点,是一篇对话型文本。这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挑战。但是,我们看到杨老师在本堂课上利用了有效提问,聚焦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优化了阅读教学策略。

  具体来说,杨老师基于教材原有问题解决情境,首先鼓励学生通过寻读、略读迅速抓到文本上的四个核心概念:1. 如何打招呼;2. 如何开始一段对话;3. 如何在公众场所言行举止;4. 如何在家里言行举止。在学生整体阅读后,杨老师使用了信息结构图梳理出文本主要信息,并在黑板上呈现下来。这样的做法非常值得我们模仿和学习。阅读理解是读者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编码,获得知识意义的活动过程;而类似的结构图或网络图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有利于学生分析和推理信息,以简单的逻辑关系展现文章的文体特征、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通过全景式的呈现,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对接下来的课堂追问和讨论,搭建了内容和思维的脚手架。

  在每一个核心概念下,杨老师通过看标题、看文体等方式制造悬念设问,激人兴趣,引人探究,保持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取和分析文本信息。接着,杨老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比如:“What do British people always do in public?”“Why don’t they push in before others?”“What will they do if they bump into someone?”“What will they do if you are in their way? ”这些问题链既能帮助学生厘清文本脉络,领会主题要义,给学生提供多角度思考方向,引导学生在一系列层层递进的思考探索和分析推断中逐步丰富认知,达成目标。同时,这些问题链在帮助学生获取西方礼仪的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其他相关问题,开发学生联想创新思维的活动空间,比如,杨老师提出了“How do Chinese greet each other?”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思考、讨论,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了本堂课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注重了学生思维知识获取的可授化,思维技能训练的系统化,思维组织的策略化,提升了本节课的思维含量,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四、采取多种有意义的活动方式,建构大概念

  根据大概念设计核心问题(群),不仅能够确保学生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及其所承载的大概念展开探究与建构,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群逐步到核心问题的解决和建构。

  学生在课堂上杨老师的带领下,不仅阅读了教材文本,还观看了我国打招呼的方式来获得了更多有关“礼仪”的语篇知识。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没有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开展了一系列自主学习、两两问答、小组讨论等探究式学习。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使得杨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思维的火花随处可见。

  五、通过布置和反馈学生的家庭作业,评价大概念

  教师应通过收集学生的作品,展示学生的成果,呈现学生的理解程度等方式设计涵盖大概念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而就本节单个课时而言,就是要求教师布置有效合理科学的家庭作业。虽然杨老师执教的课时是阅读课时,以学生获取知识为主,但是在阅读后环节,杨老师把“礼仪”从西方拉回到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里,依然设计了两两互相采访的方式,使用本课习得的语言来交流我们的礼仪,学以致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与本课时初始确定的“大概念”形成呼应,并引起学生的思考。最后,布置与本活动相关的作业,将课堂与课下关联起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教师也可以通过批改和评价的家庭作业,得到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反馈。

  通过本堂课的精彩演绎,我们看到了阅读课堂应该如何围绕“大概念”进行“结构化”的整体教学。这为我们的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了科学的范式,也为我们对于如何避免“字面化”和“零散化”阅读提供了经典案例,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并仔细推敲。最后,感谢马老师,感谢南京市教研室,感谢杨老师和同学们!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