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写多维度关联的教学活动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实践引起了一线英语教师的关注,但是我对读与写的关系、读写教学的意义及实施途径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在实践层面也存在不少困惑。有幸聆听葛炳芳教授关于读写整合的讲座,我对这一话题有了新的认识。
在阅读板块的教学中,即使已经进行了两个课时的教授,学生能记下的内容还是很少。而在Task板块,阅读和写作是割裂开的,学生往往学不到有用的东西。葛炳芳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读写整合”的逻辑,既能让学生在学完文章后保留下大量信息,又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水平。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写作就会得心应手,应用到我们的二语习得过程中也是如此。
首先葛老师为我们介绍了读写整合的逻辑,并提到了“UbD”教学理论。在我看来,要想实施好读写整合,就需要清晰的逆向设计。葛老师以“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为例,讲述了教学设计的过程。这是一篇说明文,开头表明gap year的由来,主体部分分别叙述了有些人会在间隔年旅行或做志愿活动,并探讨了间隔年时期会注意预算等,最后探讨了间隔年的影响。《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提出,开展语篇阅读要对语篇的主题进行分析,明确主题意义,挖掘育人价值。为了将语篇融入读写教学,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依据最终希望学生输出的写作任务先提出一些问题,因为教师的提问在很大程度上能决定学生阅读时思考的深浅。因此,本语篇的大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讨论间隔年是否能给毕业生带来什么”或者“讨论为什么间隔年是一生的旅行”来实现。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回答出这个问题,设计三个指向理解的问题(Guiding questions),从而建立起与主题意义的关联。问题一: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别人?问题二:互联网如何与间隔年联系在一起?问题三:联系我们的实际生活,理解文章最后老子的名言。回答这三个问题还需要老师为学生搭支架,再设计三个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指向文章细节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边读边标注的方式既实现了对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搭建起了通往写作的通道。由此形成三个“读”的过程,分别是习得(Acquisition)—意义理解(Meaning-making)—转化(Transfer)。
基于逆向设计,确定该语篇教学的教学目标:基于语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预测主要内容和文章的目的;回答与文本有关的问题并训练阅读技巧,了解引用的作用,探寻文章的主题;概括文章,判断间隔年与人的一生是如何联系起来的。学生很容易只关注自己已有的经验,而忽略了所读的内容。因此,如何促使学生结合已读内容进行写作是成功把读写结合起来的关键。从这一点出发,这个说明文的读写任务为summarize and judge,题目自拟。
与我们分析完这个案例后,葛老师强调阅读应该是思维和语言的过程,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处理上,还需要深度的关联思考,以及对这些思考做出回应,也就是最后的写作的输出。因此,葛老师提出了阅读学习活动设计的几个环节:熟悉文本、深化理解、拓展运用、分析对比、评价判断和建构创造。这几个环节可以相互组合,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随后,葛老师还精心准备了小学、初中读写整合的案例,随着文本的难度变小,也让我们对读写整合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师是读写结合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的参与和投入程度对读写结合教学能否成功开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教师要具有读写结合的教学意识,同时教师要认识到读写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师要设计合理有效的读写结合的活动,要确保学生使用从阅读中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写作。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及整合,培养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写作提供起点、证据和素材。写作时,教师也应根据阅读材料设计真实可操作的任务,并为学生提供写作支架以及写作后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