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光清 | 面对孩子,父母如何做到不吼不叫

2023/6/6 7:42: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自定义模块     发布人:夏光清

面对孩子,父母如何做到不吼不叫
《新班主任》2023年1月刊“夏光清专栏”
夏光清

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家庭教育名师,被评为“南京市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南京市第六届十佳家长”,获得“南京市行知教学奖”。出版家庭教育专著3部,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开展家庭教育、班级管理讲座二百余场,百余集“家庭教育义诊”微视频被誉为“云宣讲的一面旗帜”。现为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实验小学班主任


劳累一天的妈妈回到家,看见儿子窝在沙发里看电视,眉头一皱,挤出一丝笑,轻声问:“宝贝,作业写完了吗?”
儿子正入神地看电视,似乎没有听见妈妈的话。书桌上,书本凌乱地躺着。翻开作业本,竟然一字未碰!妈妈不觉提高了音量:“你,还不来写作业!”
此时,儿子被电视里的画面逗得笑出了声。妈妈再也忍不住了,手一挥,大吼道:“关掉电视!赶紧写作业去!”
看,妈妈的温柔不会超过三句话。
其实,哪一位妈妈不想做一个温柔又有耐心的人,可怎么也敌不过儿女的“油盐不进”呀!平时,妈妈对待邻居,对待同事,总是笑脸相迎,唯独对待儿女,想保持心平气和,真是一件“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事。的确,父母也想尊重儿女,可脾气一上来就容易情绪失控,瞬间变成忘却沟通初心的人,亲子间总是以大吼大叫收尾,家庭日渐变成“情绪垃圾场”。
为什么非要等到吼叫,孩子才能听到父母说的话呢?
孩子一:“我真的听不见!”
这些儿童听觉器官未见异常,也能听见人说话,却始终给人一种漫不经心、漠不关心的感觉,父母也不知个中缘由,只是一味批评责备。可是,孩子很无辜,他们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听觉注意力发育没有跟得上,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够敏感,有时根本弄不清他人说话的意思,往往要再说一遍才能渐渐明白。听觉力弱的儿童最明显的一个表现是“眼神飘离”,父母的话跟耳旁风一样。课堂上,他们貌似在听讲,眼神却显得呆滞,可能边听边想别的心事去了。
孩子二:“我假装听不见!”
“妈妈让我写作业,我就是不想写,就当没听见呗。”这不就是一种逆反吗?父母日常不太重视孩子内心的想法,对自己的教育又不自信,于是不厌其烦地叮嘱,反复催促孩子做这做那,最终使孩子“选择性倾听”,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换言之,父母总是用吼叫来教育孩子,是因为不相信孩子真的会照着父母的话去做。其实,儿童听与不听,本质不在于音量高低,而在于对原则的坚守。如果家长说话不算数,朝令夕改,屡次突破底线,很容易变成“非要我发火,孩子才听话”。
孩子三:“爸妈爱发脾气!”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相互伤害。父母让孩子读书,而孩子想玩一会儿平板。于是,父母的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逐渐占了上风。被情绪左右的父母忘记了沟通的最初意图,不自觉地将情感带入沟通之中,变成了“危险的父母”。明明孩子是块璞玉,就算有斑点,也瑕不掩瑜,但在最亲最爱的父母眼里,此时此刻的孩子往往变得一无是处。父母所做的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可说出来的话却句句如刀。孩子一旦发现父母生气了,自认为可以随意左右父母的情绪,于是,“亲子战争”升级。父母的怒吼也许“赢”得了暂时想要的结果,但时间一长,父母威信力锐减。
学会与儿童沟通,首先要学会的是倾听。这里,父母不仅要学会“听”,还要学会“倾”,把儿童放在中心位置,弯下腰或蹲下来听。这样真正的深度倾听,儿童一定感受得到。
不吼不叫,父母如何平静地与儿童沟通呢?
巧用“煮饺子法”,克制负面情绪
什么是“煮饺子法”?早晨吃饺子,水一开,饺子下锅,一段时间后,饺子自会浮出水面。这时,有经验的人会做什么?会加入适量的冷水。为什么?因为要降低水的温度,让饺子下沉,把饺馅煮熟。如此反复3次,等饺子出锅时,个个完整饱满,吃起来又筋道。
和孩子沟通其实也与煮饺子一样。父母在情绪失控前先要让自己冷静下来,如同给自己浇一盆冷水。否则,一旦情绪得不到控制,就会口不择言,就如同一直在沸水中翻滚最终胀破皮的饺子一样,无心之失也会让亲子关系产生裂痕。父母怎样才能获得这样的觉察力呢?一旦父母跟孩子说话音量不自觉地提高,开始要吼叫,就像饺子在开水里刚浮出水面,就需要立即调整情绪,或离开孩子一会儿,或深吸一口气,不跟着情绪走,慢慢找回最初的冷静。只有冷静的头脑才不会说出后悔莫及的话。
一个男孩又打架了,还把别人抓伤了。妈妈知道后会怎么做呢?
“妈妈,今天我在教室里打扫卫生。”一见到妈妈,男孩想方设法逗妈妈开心。
妈妈不做任何反馈,面无表情。
男孩发现妈妈不对劲,于是开始与妈妈互动:“妈妈,我来帮你背包吧!”
妈妈仍然无动于衷,陪着儿子默默地向前走。
男孩始终没有得到妈妈的正向反馈,不到5分钟,他感受到压力,最终低下头,承认自己犯了错。
“话越少,事越大。”如果父母的情绪关没过,后面的沟通自然也不会顺利进行。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与经常犯错的孩子沟通,反而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态度。
慧用“二八定律”,了解真正的意图
亲子沟通中,大多数烦心事都是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或许只是因为孩子没有先写作业,而是先看了电视。这件事让父母忘记了孩子还有80%的优点,只看到20%缺点。这就是“二八定律”。纠缠于孩子20%的缺点不放,吼多了,极容易发生“习得性无助”,从而毁了有80%优点的孩子。
父母批评孩子时,需要“就事论事”。只要孩子回归“一到家就写作业”这一良性循环,就会有精力做更有趣的事,这是“习得性乐观”。家长唠叨,只是注重了口头上的道理,却忽略了实际的行动。想让孩子懂道理,父母就要少讲道理,以身作则,用心维护亲子关系,试着找到孩子拒绝顺从父母背后的原因,修炼自己的心态,为孩子的成长铺路。
与父母交流,孩子往往“报喜不报忧”,这点小心思父母不会不了解。既然亲子间沟通已经有矛盾,分歧就不会因为一时话题的转移而消失。躲不掉,跑不了,那就正面解决吧。既然父母没有不良情绪带来的负面评判,那就可以集中了解孩子真正的意图,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可以做什么,让孩子学会取舍,这才是真的懂孩子。
父母主动询问孩子内心想法时,先学会认同孩子的想法。
儿子:“妈妈,我先看10分钟动画片,放松一下。”
妈妈:“好的。不过说话要算数哟!我用番茄钟定个时间。”
等孩子放下抵触心理后,父母再真诚地表达观点:“不过,先写作业再看电视,这样的好习惯我们要不要保持呢?你已经坚持了56天了!”
儿子:“我真的坚持56天了吗?”
父母放低姿态,耐心地询问孩子的看法:“是的。这真了不起!现在你觉得是先看电视,还是先写作业好呢?
儿子:“我要是看电视,好习惯不就中断了嘛!还是关上电视吧!”
和孩子交流,比的不是情绪的报复力,而是平和的持久力就像面对一位挚友,温和的语气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轻松的氛围更容易打开孩子的心扉。
运用“沉锚效应”,包容亲子分歧
“沉锚效应”,讲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维就像沉下去锚一样会固定在某处,从而受到以往经验的影响。为什么父母总想替孩子做决定?为什么父母总以吼叫教育孩子?无非就是不放心,无非就是想“只讲一遍,孩子就能乖乖听话”。陪伴,不是时间和行动与孩子同步一致,更多的是亲子间心灵上保持默契。懂孩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进行多次观察解读,对孩子的倾听要“循环”起来。没有后续的观察支持,就不能确定过去的推断是否正确。如,孩子在校已经完成了不少作业,到家的确需要休息一会儿。“沉锚效应”,就是学会给孩子设置选择题,相互协商,而不是只用祈使句。
妈妈:“儿子,你是先看10分钟电视,还是先跳绳500下?”
儿子坚决地:“妈妈,我想看10分钟动画片。”
妈妈:“10分钟到了。你想先跳绳500下,还是先写作业?”
儿子迟疑了一下:“我先跳一会儿绳吧。”
妈妈:“来,喝点水,吃点水果。你先休息一会儿,还是写作业?”
“妈妈,不能休息了,我要写作业喽!”
让孩子自主选择,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利用沉锚效应”,当儿童不听管教,父母第一时间就抛出选项让儿童自己抉择。如果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不想让步解决问题:“我可以为我的行为负责!”父母不妨选择“包容分歧”这一策略,然后运用自然后果法,如不写作业,老师会批评,甚至罚写,相信孩子的“秩序力”和“责任感”会形成。
老鹰教小鹰飞翔,即使小鹰被撞得头破血流也毫不动摇。不是老鹰不爱孩子,而是为了让孩子飞得更高,更远。父母适时选择尊重孩子的观点与做法,也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当然,当小鹰即将坠落地面时,老鹰也会迅速飞下去,把小鹰托举上来。有底线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教育家夏洛特·梅森说:“很多父母总是终日奔忙,从来无暇顾及孩子。当他们终于有一天想要好好关心孩子的时候,发现竟然无法与孩子进行沟通,父母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与孩子沟通,重在习惯培养,就像走路一样,发现孩子走的路线不对,父母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久而久之,一条自由自主的路便踩出来了。 
    责任编辑 刘玉琴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