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出土文物,感悟非遗匠心

2024/12/25 17:03:4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教学课堂     发布人:陈红

活用出土文物,感悟非遗匠心

——2024“历史+”跨学科融合课程首日活动纪实

为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能力,推动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了解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推动历史课堂教学和教师理念的变革,开展跨学科课程探索,让课堂更加灵动、更有生气。在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市陈红名师工作室和南京市鼓楼区曾义青名师工作室的精心组织下,2024年“历史+”跨学科融合课程培训于76日上午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正式拉开帷幕,参与本次培训的有南京市鼓楼区、浦口区和来自西宁市交流的七十余名中学历史教师。

南京市鼓楼区历史教研员金波老师和曾义青老师进行了简短的开班仪式。金老师简述了三天培训的课程安排,围绕“历史+跨学科融合课程探索”,统筹协调,精心设计,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基础。曾老师为大家讲述了今天的活动亮点,并隆重介绍了今天活动的嘉宾。

本次培训活动的上午内容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文晶老师带来的《出土文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讲座。张老师明确了出土文献的概念,包括甲骨文、金文、玺印、货币、简帛、陶文、碑刻、纸本上的各类文字资料等,她以在田家炳高中开设的校本课《火焰山下读书郎—吐鲁番文书管窥》为例,依据学生学情和兴趣,以七个核心问题串联,探寻西州(今吐鲁番)高昌县的少年卜天寿的学、玩、住、食,使学生认识到西域与华夏同风,突出中华文化发展中多元一体的特征。随后,张老师阐述了如甲骨文、金文、玺印、货币、简帛、陶文、碑刻、纸本上的各类文字等出土文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思路与方法,对应至高中、初中历史教材中的课文篇目,以时事热点、时代潮流为导向,融合历史、地理进行跨学科解读,利用丰富的线上与线下的博物馆资源,进行详实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中学教师更好地落实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中学教师活用出土文物的能力。

下午的培训以“‘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非遗文化传承与体验——花灯”为主题,特邀非物质文化遗产灯彩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老师,为参训老师带来了一场关于秦淮花灯的深刻讲解与实操体验。在他的引领下,参训教师们有幸一窥秦淮花灯的精湛技艺和深厚文化内涵。历史老师们在专家指导下,观摩了选材、剪纸、染色的过程并亲手体验扎制和装饰,沉浸式感受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本次活动不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课程中,老师们结合传统工艺和学科教学,思考如何将非遗传承与历史学习相结合,引入历史课堂,让非遗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焕发新生。一盏盏精美的花灯在教室内璀璨夺目,每一盏灯都凝聚了老师们的心血和对传统的尊重。

在张老师的讲座和曹老师指导过程中,我们能够体验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悟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匠心。

首日活动结束之后老师们都深有感悟。浦口区星甸中学杨辰光说“今天的历史主题研修活动,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教育探索,更是对历史教学创新的不懈追求。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此类活动,以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南师附中实验初中马心语老师说“通过与非遗传承人曹真荣大师的亲身实践,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这对于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影响”。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