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与文人生活”考察报道

2020/12/27 19:49:4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陈红

“大运河与文人生活”考察报道

2020年1114日至15日,为加强馆校合作,挖掘运河沿岸特色文化,优化校本课程设计,在南京博物院陈刚主任的周密安排,南京博物院王贵阳、程韵蕾等几位老师的带领下,南京市陈红工作室的部分教师参与南京博物院展开“馆校合作”的大、中、小学校的教师们在镇江、扬州两地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大运河文人生活考察之旅,参观了镇江的焦山、北固山、西津渡,扬州的个园、扬州八怪纪念馆、瘦西湖等代表性景观。

11月14日一早,考察团队首先来到了镇江焦山,访求《瘗鹤铭》残碑。在焦山码头,王贵阳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南京博物院关于大运河沿岸文人生活研究的前期成果,以及焦山上景观的来历。“南徐好住”,焦山幽静的环境使其在乾隆六下江南的过程中屡获垂青。大家参观焦山碑林,看过苏轼、米芾和历代文人的墨宝后,便直奔《瘗鹤铭》而去。

《瘗鹤铭》作于魏晋南北朝时,原先是江畔的摩崖石刻,后沉于江中。今存残片虽然不全,但仍得历来文人的青睐。虽然如今碑林中墨宝众多,但都是在《瘗鹤铭》的残碑上衍生的。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以及当地官员的重视,让铭文成为一种文化景观,观赏、临摹和考证《瘗鹤铭》成为了一种专门的学问,也成为江南文士、下江南帝王的一种生活情趣。

中午在西津渡品尝镇江美食。西津渡原是江岸渡口,时光飞逝,如今渡口离江面已有一段距离,但饭桌上的一碟香醋却让大家顿悟,俗谓“香醋摆不坏”,与往来渡口的旅客的需求密不可分,而香醋“恒顺众生”,调和南来北往旅客的口味,与镇江独特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吃罢午饭,一行人来到北固山。北固山居于京口三山正中,是大运河沿岸文化景观的典型代表。王贵阳老师指出,这座江畔的小山虽然在自然景观上看似平平无奇,但却有着超过自然景观的深厚内涵。历经千年层层叠叠的人文遗迹与建筑,加上一水横陈、连冈三面的气势,构成了今天北固山特有的文化景观。从山上俯瞰长江,满眼豪气,引人遐思。东吴的甘露寺,宋代的铁塔,明代为防倭而兴筑的城墙,清代皇帝南巡时留下的御笔,经由三国时期孙刘集团、宋代士大夫群体、清代的帝王督抚这些不同的群体累积成一座文化名山。而登上山顶北固楼后,这些文化景观又仿佛汇集一处,给人以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之感。宋人陈亮曾经凭江怀古,发出“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的慨叹,而正是隋统一后兴修、元明清三朝加以维护的大运河将南北文化联系在一起,让这座江畔的小山从分裂时期的“天下第一江山”,成为大一统时代的“天下第一江山”,成为运河沿岸文化的一张名片。老师们在多景楼前合影留念后,辞别镇江前往扬州。

15日,考察团队在扬州考察。扬州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唯一被全域纳入核心区的地级市。明清盐商的兴起,带给扬州灿烂繁华的园林文化。个园、瘦西湖就是扬州园林的典型代表,它们因明清时期盐商的兴起而成。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些有钱有闲的儒商,造就了独特的盐商文化。在向导解读了个园建筑文化符号的寓意后,王贵阳老师又加以补充,指出个园也见证了盐商的兴衰。盐商亦有其特有的文化,而盐商亦俗亦雅的特质,促成了诸如“文思豆腐”这类淮扬菜的形成,也壮大了有“扬州八怪”之称的书画家群体。相较于个园的阔气与秀气,瘦西湖的景观则现出几分凋敝。这些景观的兴衰折射出清代盐商由盛而衰的历史。大家在熙春台前合影后返宁,结束了难忘而欢快的考察之旅。

大运河的兴修将南北水系打通,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过去,文人雅士留下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后人则加以维护,使文化得以传承、得以凭吊。沟通南北水系的运河,汇集了古代的文人生活、帝王故事,而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这种昔日的“奢侈”生活如今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镇江、扬州两地的大运河考察,老师们认识到运河文化所具有的非凡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学者们的研究往往聚焦于运河的经济价值,而现在,各位老师们将发动智慧,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将运河文化编入校本,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指示,用运河沿岸物质文化的生动事例完善大运河校本课程,经由馆校合作,各取所长,发挥教育合力,让学生们接触运河文化,做运河文明、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