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段“个性化日记”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021/10/11 15:19:1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成果展示     发布人:朱萍

每种色彩都应盛开

——小学高年段“个性化日记”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虽然整个《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及“日记教学”这一概念,但它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内涵与“日记教学”是一致的,借助日记这种体裁能够很好地达成课标所承载的理念。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日记教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一方面,学者对日记与日记教学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肯定;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在日记教学的策略方面也提出了读写结合、日记写真等方法。除此之外,我国学者对于当前日记写作兴趣培养、特种日记教学以及日记评价方式等操作性层面也进行了探究。笔者试图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对个性化日记展开的实践研究,丰富自身的日记习作教学经验,对日记教学产生推动作用。  

课程内涵

一、课程界定

指导学生日记,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技巧,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素材积累,培养学生优秀的读写习惯。与中低年段的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在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上的横向差异更为明显。在所在班级中,我坚持以尊重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意愿为前提,设置个性化的日记模式。在对培养学生日记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追求之外,我更希望探寻出适应高年级学生差异性的日记模式,实现自由、和谐的师生沟通。

在我的构想中,“个性化日记”课程应当具有这样的特征:

1.个性化的评价

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学困生身上,老师必须坚持激励性的原则,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他人日记中的闪光之处,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激励中树立信心,培养兴趣。

2.个性化的引导

虽然再三强调“个性化”,却不能忽视学生写作、观察能力有限的事实,教师必须适时地在选材、体裁甚至立意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既是磨练写作能力的途径,也是了解学生思想、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契机。

3.个性化的交流

在本课程实施的两年中,我坚持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读日记,给学生一个充分聆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能博采众长,学习方法,同时也了解到同学的思想动态,以一种独特的形式和同学交往。

二、课程缘起

1.实然与应然的距离——日记教学的现状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虽然整个《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及“日记教学”这一概念,但它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的内涵与“日记教学”是一致的,借助日记这种体裁能够很好地达成课标所承载的理念。

我任教的是一个极为普通的班级,学生生源并不出色,学困生的比例并不低。尽管如此,却不难看出班级中有许多孩子对写日记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多次的日记交流都让他们充满了乐趣。正是因为如此,我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极探索适应小学生差异性的日记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日记指导水平,更好地为作文教学服务。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发掘日记对学生自我认知、师生和谐沟通的应用价值,为差异性理论、生活教育理论、主体性理论等相关理论提供实践经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通过这一研究过程,对日记教学产生推动作用,丰富自身的日记习作教学经验,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课程特征】

一、丰富形式,提升学生写日记的兴趣

形式创新是个性化日记创意指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也能对目前较为枯燥的习作教学带来一丝新鲜感。回顾一个学期的日记教学工作,我总结出这些具有创意,又让学生充满兴趣的日记形式。

1.摘抄日记

一般每星期的日记都要布置学生摘抄辑录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资料,如“名人轶事”“名人档案”“生活百科”“时事纵横”“好词佳句”等。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而且使日记成为以后写作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从而享受到日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这种形式适合于写作能力不是很出色的学生,教师在采用时务必要求孩子注意书写的工整。

2.想象日记

日记的内容并不局限于生活的事实和个人经历,想象甚至幻想也是日记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想象十分丰富和奇特,往往是海阔天空,亘古绵延,神奇多变,物我两忘。想象日记的思路也极为开阔,它的引入为日记的内容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很多学生都愿意下笔的一种,无论长短皆成文章,但教师须对内容进行把握,保证学生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而不要变成胡言乱语。

3.漂流日记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组一本大开日记本,各组内组员依次轮流写作,每天一篇,一周一个循环。内容、体裁不限。后写的同学要做前面日记的读者,点评前几名同学的日记,并要在点评处留下自己的笔名。这样既做作者,又做读者,学习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老师的点评引领下,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写作风气。虽然具有突出的优点,但教师在采取这样的方法时务必及时监控,避免日记成了“聊天本”,反倒起了副作用。

4.图文日记

顾名思义,这是追求图文并茂的一种写日记的方法。毋庸置疑,一篇生动流畅的日记,配上各色各样的图案,的确能激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但这一形式对于学生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完成,如果教师在全班范围采取“图文日记”,则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图片精美而文字平时,二是文字图片都“不堪入目”,本来创新的方法却成了干扰日记写作的阻碍,这就违背了日记作为习作最本真的性质,建议教师让学有余力的孩子采用这一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日记形式并不完全是研究者的原创,其中既有学生的“妙手偶成”“误打误撞”,也有向其他教师借鉴而来的点子。在采取这些具体的日记形式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兴趣和能力出发,不要让“形式创新”成为“命题作文”的另一套外衣。

二、合理评价,树立学生写日记的信心

在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校都会将日记作为习作教学的补充,但日记又是充满个性的写作平台,仅靠一个等第甚至是一个“√”很难维持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由此,在本课程的实施中,如何对学生的日记进行合理而有针对性的评价就显得各位关键。在一个阶段的实践后,我得出了以下的认识。

教师对学生日记的评价作为一种直接双向的沟通形式,往往比谈话更有深度,教师能借助这个机会接触到学生内心更深处的想法,倘若敷衍了事,不仅丧失了极好的沟通机会,更会疏远学生和教师的亲近感,无异于给孩子的写作热情浇上一盆冷水。试想:谁会希望自己个性洋溢的日记交上去只被老师打个“勾”写个“阅”呢?因此,在批改日记时,教师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

1.尊重能力,真诚相待

学生能力的差异是教师必须承认的现实,难道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就该放弃吗?当然不是,对于这类孩子更需要教师把握住点滴的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以我任教班级的小R为例,他的书写并不理想,语文基础也不是很好,却有着极其出色的文笔,我不止一次在同学和家长面前朗读他的“梦境日记”,他绚烂的想象不止一次征服了我们,他也因此成了班里的小作家。

“真诚”二字就更难做到,能否接纳、倾听和品味每一个孩子的日记并不容易。有时学生写的内容并不是老师想看到的“赞歌”“感恩”,甚至是直接的质疑和发泄,此时教师的宽容将给孩子一个“胆子”,让他们成为一个敢想敢说的“真人”。学生处于富于幻想的童年,日记里常有许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当把这些心里话说出来时,无论多么可笑、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这些真实的感受正是日记的第一手材料,它们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把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更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水平的“生长点”。

2.激励为主,培养志趣

因为能力有限,孩子写出的日记又是初稿,错别字、不通顺等小问题自然很多,这是很正常的。教师应遵循鼓励为主的原则,实行多留少删,多批少改,多褒少贬和“高分政策”,这是保护学生写作兴趣的好办法。

培养兴趣只是第一阶段,如何让学生在个性化日记写作上体验成功,产生成就感,将日记的乐趣发展为志趣则需要进一步的实施,在我的班级里我采取了校园网发布和班级群分享的形式,但这仅是刚刚起步的工作。在下一阶段,我计划将孩子优秀的日记装订成册,在校园中“出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3.尊重隐私,耐心批改

日记本就是较为私密的,在这学期的教学中出现许多愿意把日记给老师看,却不愿意给爸爸妈妈看的情况,教师应当予以理解并及时和家长做好沟通。对学生来说那些话其实算不得秘密,但这确是他们应有的权力。如果学生不愿老师把自己说的话公开,老师就应保证严守这些秘密,以消除孩子的后顾之忧。然而,如果学生在个性日记中反映出一些较为敏感的问题时(例如班级矛盾),作为老师不可坐视不管,这就需要老师做好协调工作,把握好一个“度”。

此外,在批写评语时,语言最好不带否定式的批评,而是要千方百计挖掘其优点实行肯定式评价。语言要有亲和力,具有感染人的真情和热情。这样的真情批注,才能调动学生写真的积极性,学生才会在真情表达上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课程实施】

一、通过访谈问卷,了解当下日记课程的现状

在课程正式实施前,我面向所在区域的小学高年段师生发放了500份问卷,以了解当前日记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情况。通过反馈,我大致了解到这样一些有借鉴意义的信息。

1.学生写日记的很多

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日记感兴趣,也都会进行日记的写作,但学生的日记多数源于老师布置的作业。

2.学生不太喜欢写日记

造成学生不喜欢写日记的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教师缺乏具体的方法指导。教师简单地撂下一句:“日记一篇”,可对于“写什么”“怎么写”却不做引导。其二,教师缺乏应有的表扬激励,不少教师批阅日记时只写个日期,有的只写个“优”“良”“差”了事,大大挫伤了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

3.学生对个性化的日记形式感兴趣

许多学生对于“朋友圈日记”和“图画日记”(虽然有些学生只是初闻其名)有兴趣,也有一些学生提出了“师生共同完成日记”“班级日记”“幻想日记”这些充满奇思妙想的日记形式。

通过对我校五六年级的师生进行访谈,我简单了解到我校语文教师对于日记教学的实施情况,得出这样的结论:

从普及度来看,大多数班级都规定学生写日记,但对于日记的总体教学缺乏一致标准。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对于作业性日记在字数、次数和内容上存在着不同的要求。例:四年级二班老师要求学生每周以主题形式进行日记写作;同年级一班老师则要求每天写日记。

然而,部分老师的日记要求过高,缺乏应有的弹性。有的老师把日记与作文等同起来,虽然要求学生写一则日记,实际却是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结构、篇幅、内容甚至表现手法都以作文的标准来衡量。

二、合理把握本班学情,设定课程实施的起点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1位学生,学困生7名,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不扎实(如字不会写)和学习能力不高(如作业速度慢、书写不理想)。总体来说,学生的写作水平不高,但大多数对于日记写作抱有浓厚兴趣。

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以下的日记教学策略:

1.规范写作要求,突出“个性化”目的。

在开学伊始,我郑重地对学生宣布: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个性的日记”。我坦率地告诉学生我进行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前写日记的方式,让大家能把日记写好。我强调:日记和作文不同,它是自己的语言,只要写自己想说的话,无论写什么、怎么写都可以,允许“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必须每天坚持,哪怕只写一句。

2.开展内部交流,促进写作兴趣提高。

刚开始学生并不适应这种个性化的写作模式,最明显的体现是:学生交上来的日记字数、内容、体裁参差不齐五花八门,既有满篇狂草的“人生感慨”,也有不知所云的“双语日记”。于是我每天利用晨会时间加以引导,如:让学生交流:今天可以写哪些内容?每周阅读课点评一周精彩日记,以此启发引导学生们合理地选材。当然,我也会找到共同的主题和学生一起写日记,并用自己的文章和学生的文章比较。

3.展开评奖反馈,激励学生写作。

在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们,我将在班级内开展日记的评比活动,如“最善观察奖”“最具真情奖”“周十佳”“月冠军”等。同一时间内,我让学生养成天天坚持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保持写日记的热情。半学期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坚持每天完成一篇或长或短的日记。

三、与学生交流,优化课程的评价方式

通过与学生访谈,我了解到两类不受学生喜欢的评价方式。

第一类,批改随意,缺乏细评。客观来说,出现“笼统”一些的评价并不完全是教师的“态度问题”,语文老师大多兼任班主任,琐事繁多,把作业全部批完就要耗至少两节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详细批改几十本日记,绝对不是一件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在我刚开始进行写日记的尝试时,对日记意义的理解比较功利,认为日记是“帮助学生写好作文的”。此外,我们对于日记的指导思想观念也有待于刷新。此前,我总认为日记必须写立意深刻的事情或者人物,不允许学生写真实的但是立意不深的日记,过于强调写作的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真实感受,这样持久下去会打击学生写日记的兴趣,扼杀了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第二类,要求过高,评价不当。作为老师,总会以高标准要求学生,甚至以作文的标准来考量。我想,日记只要达到文从字顺,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就可以了,不能刻意的要求要有文采,否则会降低他们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信心。在我的身边,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只写个日期或阅,只有很少的教师以给学生写批语作为评价。这种方式工作量比较大,但很有针对性,所以效果较好。这样简单量化的评价方式学生很快就会腻味,久而久之,孩子写作的积极性自然会降低。

总之,评价是本课程实施的重中之重,只有激励学生将日记坚持写下去,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手写我心”的趣味。正如栾承岗所说,“恒”就是写日记要持之以恒。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写日记贵在坚持,贵在有恒心。另一方面,没有教师的规范,学生很难从日记写作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和身心的愉悦。这是一个不易把握的尺度,教师有必要在日记中渗透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但如果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则会将想象限制在框架之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实际能力出发,做到“有收有放”。

 

参考文献

[1] 季中桂.浅谈如何激活小学生对日记的兴趣[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32-34.

[2] 徐志华.流动日记让智慧和真情流动[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2):40-41.

[3]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 [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南京市中央路小学  袁卓然)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