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南京市初中语文蒋兴超名师工作室、王跃平名师工作室、栾娟名师工作室联合教研,邀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莅临南京外国语学校,带来名师示范课《井冈翠竹》和专题研修讲座。
课堂伊始,肖老师面带微笑,请学生朗读课文1-4段。在朗朗读书声中,肖老师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井冈山作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如果绘制城市宣传画,以毛竹为主角,你会选择哪一部分作为依据?贴近生活的情境帮助学习走进文本。在同学们踊跃的朗读和肖老师及时的追问下,毛竹的神采近在眼前。肖老师带领学生继续放眼全文,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概括竹子的特点。“坚韧”、“团结”、“御敌”、“建设”,课堂热闹起来,学生们动情赞美翠竹,也于无形中感受着革命精神。
讲座中肖老师从十个问题展开,教大家如何备课。尤其是“这是写什么的文章?”“这是怎么写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单元这个位置?”引导老师们结合单元目标、编者意图,关注语言手法,深入文本解读。肖老师倾囊相授,以丰富的课例缓缓道来,聚焦重点,步骤清晰,简约而不简单,让每一节语文课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讲座结束后,王跃平老师与大家交流感悟,分享“听课听什么”的经验。她对青年教师提出希望,上课的功夫在平时,一节优秀的课需要老师日积月累的耕耘学习。工作室成员与肖老师合影,留下宝贵记忆。
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活动结束后,分享自己的听课心得:
慕名而来,满载而归。看了多少网上的课例都不如现场观摩一节课来得直观、精彩。肖老师的课就像他讲座中所说的:优秀的老师会解释语感。他将学生感性的表达提炼出直观的语文教学点呈现给观众,不断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读了又读,问了又问。幽默风趣的语言和深切凝视的眼神,展现了一个老师强大的亲和力和对语文的热情。向肖老师学习,用心品读文字,感受语文魅力。 (南师附中高淳学校孔叶红)
2016年第一次遇见肖老师,听他上鲁迅作品,从朗朗的读书声始,很特别;2017年肖老师亲临我校,听他上《植树的牧羊人》,读书指导细腻又灵动;2018年教材培训活动,听肖老师上《美丽的颜色》,文本中关于那个伟大的夜晚的文字,他品得很深很细……后来,读《钱梦龙经典课例品读》《语文:深深浅浅之间》《语文教学艺术镜头》《教育的美好姿态》才深觉,原来钱老师形容肖老师的那句“碧波深处有珍奇”确有深意。今天,栾校让我们再次与肖老师相遇,从原来的“肖九条”到如今的“肖十条”,每一条都是用无数的课例和厚重的积淀以及辗转反侧的思考求索提炼而来。然而这些又在深深浅浅间,浅浅地说,深深地思,浅浅地引,深深地范。《井冈翠竹》结束时孩子们的“啊”,也说出了我们听课老师的心声,沉醉其中,不觉已近尾声,却没有伤感,而是无尽的动力。(南师附中实验初中 常凯)
听肖老师的课之前,我自己备了一遍《井冈翠竹》。我设计的第一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品读第2段,初步感知井冈山竹子的形貌特点;第二环节,也是让学生置换“翠”字,以此把握井冈山“革命之竹”的精神内涵。但令我震撼的是,相较我那生硬的板块式构想,肖老师的设计更为精巧灵动。以“观宣传画”“选宣传语”将学生逐步引入文本深处,情境设置自然,文本品读细腻。特别是由竹勾连至人、从往昔的“革命之竹”升华为今日的“传承之竹”,过渡浑然天成,于无痕中显匠心。肖老师结合大量课例,解读备课十大要点,也令我获益良多。学习,反思,提升,希望我们的语文课也能映照天光云影,蕴含更多的智慧与美感。(南站中学 章婷)
有机会在现场观摩肖老师的课堂,带着对新教材、新课文的疑惑而来,满载豁然开朗的轻松而归。肖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朗读第二段,读出井冈山人的底气,读出方位的变化,读出视角的转移,读出叠词的气势,读出排比的规模,读出井冈翠竹的“神采”。再循序渐进的由第二段放眼主体部分,最后链接课后习题二,水到渠成地理解象征手法。师生在动情的朗读中,在深深浅浅的文字中,探索、领悟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雨花台初级中学 凌爱)
很荣幸现场观摩肖老师的公开课,这节课展现了他鲜明的教学特色与深厚的文本解读能力。肖老师以“完善手抄报”为情境任务贯穿课堂,课堂注重从语言细节切入文本内核,引导学生分析“郁郁苍苍”“青翠挺拔”等四字词语及竹子与革命者的隐喻关联,通过朗读与赏析揭示“翠竹”的双重象征意义。注重文本,注重朗读,是肖老师一贯的主张。这节课舍弃过度依赖多媒体渲染,回归文本内核,通过师生对话实现“浅浅教语文”的教学主张,在当今时代,堪称别具一格。(致远初级中学 崔慕萱)
有幸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公开课。肖老师的这节《井冈翠竹》简约而不简单。惊讶于肖老师以问题导向,将朗读指导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惊讶于肖老师面对这篇厚重的革命文化作品,能在深深浅浅之中不断调动同学们品读文本的积极性……感谢工作室提供宝贵的学习机会,它让我明白,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语文老师更应该坚守一种朴素的意识,持续读书学习,持续修炼自己文本解读的专业素养,厚积薄发,耕种好自己的一亩语文田地。(南师附中仙林学校 李郑宇)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根系,是教师智慧的沉淀,更是课堂生命力的源泉。唯有深耕教材的沃土,才能在课堂上绽放思维之花;唯有精研教学设计的匠心,方能让语文课堂焕发人文芳华。在名师示范与专业引领下,探寻新课标背景下备课的深度、温度与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