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虫看大海:潮间带有孔虫组成及深度分布研究 ——记单道华名师工作室“中科院访学营”

2021/1/30 19:05:40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单道华

从小虫看大海:潮间带有孔虫组成及深度分布研究 ——记单道华名师工作室“中科院访学营”

22020-10-20

10月17日至20日,由单道华名师工作室组织、中科院南京分院承办的“素养提升系列之中科院访学营”活动在南京古生物所和植物所顺利开展。


我们“从小虫看大海”课题组,进行了两天的沉浸式学习,跟着科学家一起研究,收获了丰富的体验。想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工作的吗?想知道有孔虫有什么秘密吗?赶快往下看吧!


我们的导师是古生物所的李保华老师,他的研究方向是古生物学和古环境。第一天上午的开题会上,他给我们科普了有孔虫的生物学分类,以及研究有孔虫的价值和意义。

下午,我们正式开始实验研究,这是我们的研究过程:

1.取样

10月11日,李老师已经去南通海门取样回来。下面是他自己发明的取样器,每1厘米可以放一块隔板,便于收集不同深度的泥样。

2.染色

配染液:称量1g琥红,放入浓度为99.75%的酒精中,配制出2‰的琥红酒精溶液。染色的目的:鉴别活体,活体中的有机物被染成红色,染色后的有机物不易降解。

3.洗样

将含有有孔虫的泥样倒入筛子中,用水冲洗,洗掉细粒度的泥。并将粗颗粒倒入滤纸漏斗中过滤。过滤后连滤纸一起放到一个小碗里,并标好编号。这是一道相当麻烦的程序,我们要自己反复尝试捏    水管的方法,掌握好水流的力度,使水的冲击力既能高效地冲去杂质,又不能使样品溅出来。

4.烘干

把小碗放入80℃的烘干炉内进行烘干,约2.5小时。然后把含有有孔虫的沙粒放入样品袋。

5.挑样、统计

第二天,把烘干的样本放到显微镜下,用毛笔和针尖把有孔虫挑拣出来,放在标本盒上。这项工作    我们整整干了一上午,因为有孔虫实在太小了,混在一堆碎云母片中,得有“火眼金睛”才能发现它们的身影。一上午下来,我们都腰酸背痛,两眼昏花,深深体会到科学家工作的不易,既要耐得住寂    寞,又要有细心和恒心。

每一格放同一种类的有孔虫,这样可以一目了然,有几种有孔虫,每种有几只。

接下来,我们拿样品去镀铂金。导师告诉我们:扫描电镜在真空中向样本发射电子束,样本必须能导电、形成回路,因此要镀金。铂金和黄金的成像效果更好,铜、银的成像效果不如铂金。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我们在扫面电镜下看到了自己挑选的有孔虫。


我们的体验与收获:

周蕾老师(栖霞特教):我们认识了有孔虫,感受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拓展了生命科学、地球科    学的相关知识。

姜玲老师(南师附小):我们跟着科学家一起,经历了探究过程。从查阅文献,到实验操作,学会    了染色、挑样、使用电镜,丰富了实践体验。

蒋寅凡老师(小行小学):我们感受到科学家的细心与耐心,他们经得起失败,耐得住寂寞,拥有    超常的毅力。做科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忘初心,才能有所收获。

张芯蕊老师(海英小学):我们深刻感受到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小到一个筛网,大到一台电镜,不同的厂家,产品质量是不同的。这启示我们,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是相辅相成的。

李晓宁老师(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一线老师们在这次沉浸式培训中,加深了对科学本质、科学方法的认识,提升了实验教学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感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李保华导师的全程指导!

感谢中科科学文化传播发展中心徐娜老师的组织和陪伴!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