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也面临改革。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随着学生课后作业时间的减少,在学校层面的减负也必然要抓住课堂。如何在课堂上优化教育教学环节,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让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得以提升,是英语老师们必须面对的新挑战。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也积极行动起来,力求通过不断的思考和尝试,积极探索多样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来减轻学生负担,将“双减”工作落到实处。
以下是刘新飞老师的特色课及设计说明。
教学课件
设计说明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大地很大,英语课堂很小。当英语诗歌在课堂中响起,当阅读课第二课时教学与诗歌品评相遇,那学生们和老师一起,便能诗意地在英语课堂栖居,感受英文诗歌的语言魅力,感受核心素养的欣喜萌发,感受文化创造的诗意人生。
六朝古都南京,拥有厚重多彩的文化历史,本来就是一首读不尽的诗。对于牛津英语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似乎主题语境的选择不是南京,就浪费了这诗意的文化资源。因此,当我执教译林版牛津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7的Reading A poem about the seasons第二课时时,我就将真实情境的创设与学生成长生活的土地——诗意的南京有机结合起来。
一、主题语境创设,助力语言能力提升
我在整体设计时关注单元主题和课时话题,从目标的设定开始就思考本课时与Task的联系,为本单元的最终写作任务做好语言输入和话题输入的铺垫。所设计的主线来自对语篇类型的深层挖掘,创设的语境源于学生生活体验。在语言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操练部分,从诗歌的措辞、押韵、意境、主题四个方面依次在“冬、春、夏、秋”南京变换的四季主题语境中开展语言实践,以语言运用为目标,挖掘生成。设计听、读、看等多模态输入活动,激活记忆,引导学生使用所学语言知识对相关话题进行说、写等输出实践运用。
二、多元活动整合,实现学习能力获得
基于诗歌这一特殊的语篇类型深挖文本内涵,引领学生探寻并赏评诗歌之美,力求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品质。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层解读中挖掘文本意义,对所学知识强化运用,在实践中迁移创新,最后创作出一首小诗来描写自己最喜欢的南京季节。并且,沿着“寻找诗歌之美”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概括并总结出诗歌的定义和诗歌之美的四种表现方式,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和总结等手段,概括语篇的文体、语言和结构特点,锻炼学生的认知策略,培养其学习能力。在互相赏评小组其他成员作品的过程中,学生能正确地分析和评判各种思想观点,增强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进阶任务设计,驱动思维品质培养
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面,本课时以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为主。通过南京四季的描写,以听、说、读、看、写多元任务驱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操练与生成。学生依次进行多元思维学习活动,认知的过程大体符合最新版的“布鲁姆的认知目标分类”,按照从低阶到高阶的认知目标,层层进阶,关注学生思维品质发展和构建的过程:即“记忆→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为学生搭建思考的梯子,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进阶。在最终“创造”即诗歌写作的活动以及作业布置两个环节中进行分层,输出的写作环节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情和能力进行选择,作业也分为必选和选修。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和能力差异进行分层设计。
四、英语转向英文,萌发文化意识生成
“从语言到文化,从知识到素养,从教学到教育。”在江苏省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中,夏谷明教授曾这样展望英语教学向英文教育的未来愿景。具体到这节课来,即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用英文诗歌描摹南京,有助于给未来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将南京这一国际文化名城的诗意名片展示给世界时,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文化意识这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培养,我想也便能水到渠成。
尝试实践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用能力,在夯实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层层进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于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便在所营造的英文诗意教育氛围中,生根发芽,栖居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