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落实新课标的“四问”

2022/6/29 15:55:2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第五届江苏省“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及研讨活动,学习了其中的阅读课,课题是《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8 A green world Reading 1。通过几位教师的精彩演绎,我收获良多,也从她们的教学设计中,寻找到回答如何落实新课标的四个问题:

  问题一:什么叫做真实的情境?

  真实的情境就是来源于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境,就是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基于学生的已知以及已有经验。比如,教师在导入课堂时使用的瑞士国旗,让学生猜测今天要读到的国家。再比如教师在读后迁移创新环节,从瑞士的环境保护迁移到南京政府的环保行为时,以真实的图片等多模态信息给学生真实的体验,同时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进行发言,呼吁更多的人参与环境保护。这样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感觉学有所用,同时如此真实的情境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参与度。

  问题二:词汇应该怎么教?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词汇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生在真实的日常阅读中一定会遇到生词。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新词的含义,还应该提升学生通过上下文有效猜测新词含义的能力。几节阅读课中,我学习到两大词汇的教授方式:第一种是在阅读前教授词汇,即通过另设情境,将生词包含在句子和段落中,并在提供图片等多模态语篇的帮助下,让学生自主感知新词的含义,从而在后期进入语篇阅读时降低认知难度;第二种则是在阅读中教授词汇,教师在学生阅读遇到生词时,通过给学生提供英文释义或选择题的形式,巧妙地让学生猜测和感悟新词的含义,从而边读边感受。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时,期待后期能用实践去探索有效的方式。

  问题三:如何更有效地解读语篇?

  马黎老师在评课时谈到的首个关键词就是“语篇”。老师们教学设计时常常采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introduction, main body, conclusion”这种三段论的方式来对语篇进行解读。对于此,我的个人理解是在语篇解读时应该体现出类似孔子思想中“因材施教”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在解读时应该根据语篇自身的结构、语言等特点,每个语篇应该有自己独有的解读方式。但是在大体上说,可以按照新课标中的What(写了什么)、Why(作者为什么写)、How(作者怎么写的)来进行解读。例如,在南京朱老师的课上,有一个读后环节是询问学生“主人公Martina为什么要在环境保护日在自己的博客上写这篇文章”。通过对写作目的的探寻,可以自然过渡到读后引导学生口头讨论以及笔头书写有关南京保护环境的任务,也为主题意义的探究提供抓手。

  问题四:怎样更好地以评促教?

  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几节课上,我关注到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都不是言之无物的空话,而是紧紧依据学生的回答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同时根据新课标,课堂上可以采取的评价方式远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也非常重要。例如,南京的朱老师在读后迁移创新环节也让学生互相评价最后的发言稿的撰写,有效落实以评促教,也凸显了新课标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新理念。

  今天观摩的几节课,提高了我对新课标、新理念的理解,回答了我一些心中的疑问。在后期,我一定还会有更多的问题,期待我在教学中进行进一步实践,去验证,去发现!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