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 提升课堂教学层次性

2022/9/4 16:21:1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也第一时间下载阅读,力求尽快跟上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新方向,明确英语课程的新理念、新目标以及落实核心素养的新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教育与教学实效。以下是工作室成员学习《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一些个人收获与反思。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在其课程实施部分中“教学建议”的第4小点提出“秉承英语学习活动观组织和实施教学”,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是语言学习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学习语言、获取新知、探究意义、解决问题,逐步从基于语篇的学习走向深入语篇和超越语篇的学习,确保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思维品质提升、文化意识构建和学会学习的成长过程。教学建议中的这一变化强调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关联互动是持续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

实际上,对比《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后不难发现,“英语学习活动观”是一个新增的概念,这也是《义教新课标》一个非常显著的变化。在《义教新课标》新增的英语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中,“英语学习活动观”这一概念便可见一斑。图中不仅包含作为学习对象的六个内容要素,还包含了学习对象的组织和学习方式。并且,相较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内容结构示意图,《义教新课标》直接在最外层增加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互动关联的英语学习活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内容结构示意图对比

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引导下,英语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活动,引导学生整合性地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而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策略,围绕主题表达个人观点和态度,解决真实问题,达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其中,学习理解类活动主要包括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等基于语篇的学习活动;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等深入语篇的学习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等超越语篇的学习活动。

具体而言,在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英语课堂中,学生可以围绕主题,通过学习理解类活动,获取和梳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建立知识间的关联,形成结构;通过应用实践类活动,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同时加深对所学语言形式和文化意义的理解,促进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尝试在新的情境、新的任务中运用所学所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真问题,达到学用结合、会学会用的目的,促进核心素养的逐步形成和有效提升。

从目前对阅读教学的课堂观察中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仍囿于听、说、读、写语言技能操练或语言知识讲授的浅层次教学,碎片化的阅读教学不利于学生构建文本的整体意义;阅读活动的思维层次肤浅,不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割裂的阅读教学不能体现语篇的交际功能;模式化的教学设计导致阅读教学缺乏灵活性;功利化的阅读教学导致学生阅读学习的功利性。针对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通过研读语篇文本,六要素整合分析教学资源,进行深度备课,进而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为学生设计有情景、有层次、有实效的英语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用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教师对阅读语篇全面深入研读,基于六要素整合对文本进行分析,明晰课程内容的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文化知识、学习策略;

第二步:根据文本分析与内容整合,以学生为主体,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有层次的学习目标;

第三步:依据学习目标,遵循六要素整合与活动观设计并实施有层次的英语学习活动,确保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

下面,我将结合本人参加优质课比赛的教学设计案例,来阐述一下自己尝试通过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来提升课堂教学层次性的教学实践。

1. 基于学习活动观,根据六要素整合,设计学习目标

语篇标题: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

语篇来源: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10 Section B

文本内容:世界庆生食物与饮食风俗的介绍

*主题语境:人与社会——历史、社会与文化——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与传统节日——世界庆生饮食风俗

*语篇类型:说明文——文化介绍

*语言知识:语篇知识——语篇中段首句、主题句、过渡句的作用、位置及行文特征;

*文化知识:了解英美国家的主要习俗;对比中国的主要习俗,对比异同。感知中外文化知识——分析与比较;认同优秀文化知识——赏析与汲取;

*语言技能:理解性技能——根据上下文推断语篇中的隐含意义,批判性地审视语篇涉及的文化现象;

*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利用笔记、图表、思维导图等收集、整理信息。


【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叙写要求:明确学生通过什么方式、学习什么、达到什么程度。如“the main idea of the article”是学习内容,“through reading within the lines”是学习方式,“understand”是学习达标程度。若干个学习目标在逻辑上应具有连续性与进阶性。如本课时的三个学习目标分别对应了阅读的三个层次的进阶“Read within the lines”, “Read between the lines”, “Read beyond the lines”。

2. 立足于学习目标,落实学习活动观,设计进阶活动

(1)开展学习理解类活动

基于语篇,教师围绕主题创设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铺垫必要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得新知,通过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建立信息间的关联,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

Activity 1: Guessing

Millie: “Hi, I’m Millie,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the UK. I’m new at Nanjing H School. This year I join the Cooking Club. I’m now preparing for the Club Welcome Party. The topic of the party is Birthday Food Around World!”

Please have a guess:

·What kind of Birthday Food do I prepare?

·What’s special about this kind of food?

Activity 2: Predicting

Millie would like to know what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ould like to eat on their birthday, and she is searching on the Internet.

Please make a mind map to predict the birthday food they like.

【设计意图】

问题1, 2(在英语学习活动观下即Activity 1,2)Guessing与Predicting是学生的第一次尝试,通过教师创设的H校校本领导力社团这一具备H校校本元素“世界庆生食物派对”的主题情景,使得教学引入自然、简洁、别具一格,唤醒学生相关认知与已有经验,通过“感知与注意”类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期望。

Activity 3: Fast Reading

Millie has found an article on “Birthday Food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 paragraphs are in the wrong order.

Please help Millie put the paragraphs into the right order.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article?

·How do you find it?

·What would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like to eat on their birthday?

Make a list to name out the food.

【设计意图】

学生在“发掘不同国家庆生食物的独特文化内涵”这一主线下进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PWP阅读学习。通过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从学习理解到应用实践,在一系列融语言、文化、思维为一体的进阶式阅读活动与尝试任务中,真实有效地获取、阐释和评判语篇意义。

学生首先进行“获取与梳理”类活动,关注语篇中段首句、主题句、过渡句的作用、位置及行文特征,从而有效获取语篇大意,同时掌握阅读策略。通过思维导图“概括与整合”文本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建立信息之间的关联。

(2)开展应用实践类活动

深入语篇,教师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开展描述、阐释、分析、判断等交流活动,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巩固新的知识结构,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助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Activity 4: Careful reading

Millie wants to share this article with her classmates in the Club. She is making an information table.

Now please read Paragraph 2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table-Part 1.

Millie can’t speak Chinese, but her classmates in the club don’t understand some words in Paragraph 2.

·What do “blow out” and “in one go” mean?

·Can you use the English you know or some other ways to explain these vocabularies to your classmates?

Now please read Paragraph 3 carefully and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 table-Part 2.

·Why do they “never cut up” the noodles?

·How do you know that?

·Why are eggs a symbol of life?

Read the last paragraph and compare:

“All of these birthday food may be different, but the ideas are the same.”

·What same ideas do they have about the birthday food?

·How do you know that?

Can you come up with a sentence as the last sentence in the last paragraph?

【设计意图】

巧妙运用指向“描述与阐释”类活动的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利用笔记、图表、思维导图等收集、整理语篇信息,并且在语境中学习新的文化词汇。同时,针对教学重点“Students compare different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around the world”,授课在每一阶段的阅读活动后进行美思发问,进行“分析与判断”类活动,刺激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关键穴位,帮学生在深度学习与思维的尝试行为中搭建梯子。如,以下两个追问问题的设置“What same ideas do they have about the birthday food?” “How do you know that?”便体现教师反馈与追问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3)开展迁移创新类活动

超越语篇,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语篇背后的价值趋向或作者的态度进行推理与论证,赏析语篇的文体特征与修辞手法,探讨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批判评价作者的观点等,加深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基于新的知识结构,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语言技能,进行多元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陌生情景中的问题,理性表达观点、情感、态度,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深度学习,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Activity 5: Critical Thinking

Millie wants to know wh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eat different food on birthdays for the same idea, to bring good luck to the birthday person.

·Will the wish come true?

·Will you have a long life if you eat very long noodles and never cut it?

·If not, why do people still keep these similar traditions for such a long time?

Work in groups and let’s have a discussion on the topic:

·Should we keep the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设计意图】

针对教学难点Students think critically and creatively about the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借助小组讨论“Should we keep the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创设多元对话的课堂氛围,采取“批判与评价”类活动,开放性的设问为最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尝试进行铺垫,帮助学生大开脑洞,进行头脑风暴。

Activity 6: Creative Writing

Work in groups and finish a report on “We SHOULD or SHOULDN’T keep the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Your reports are supposed to include:

·You group’s Ideas (All the members agree with it)

·Reasons with Examples (2 members)

·Conclusions or Suggestions (2 members)

Millie: “Thanks for your help! Now the classmates in my Club all treat me as a smart reader! Because I am able to read within, between and beyond lines! So are you!”

【设计意图】

学生进行“想象与创造”类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通过交流与合作,进行自主体验尝试,在教师预先合理设计的探究学习活动机制中,感受深度学习的成果创造过程。在小组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旁观者,具有即时性的有效参与和激励性的针对评价将助力学生自主探究成果的高产出。

学生在展示分享中,首先用英语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思想;其次,在多元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体验英语文化的异域之美;最终,在不同组别思维的交锋中,学生英语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与创造性被激活与展现。

限时检测设计效能:直指学习目标的达成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达成共识→口头展示→允许异见→同伴评价”,全面展示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Activity 7: Homework

Have to do: Do some further reading on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around the world.

Try to do: Set up some new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which have special meanings to you!

【设计意图】

作业的布置进行分层:关注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延展英语学习时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给予每位学生合适的学科营养,为继续深入学习进行铺垫和激趣。创造性思维提升类作业“Set up some new birthday food traditions which have special meanings to you”延续课堂最后的“想象与创造”类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化学习的思考与尝试。

本课例的设计思路落实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提升课堂教学的层次性。在导入部分的热身活动中,首先创设“H校交换生Millie为烹饪社准备迎新派对”这一真实化、生活化、具有H校校本特质的主题语境,围绕“世界庆生饮食风俗”这一主题,通过巧妙设问引导学生依循“发掘不同国家庆生食物的独特文化内涵”这一主线进行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阅读学习活动。

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主题意义探究阅读学习活动设计采用“PWP读前-读中-读后阅读模式”,沿着主线依次进行:

“感知与注意”类活动:读前预测文章内容——使用思维导图猜测人们喜欢的庆生食物;

“获取与梳理”类活动:速读获取文章大意——使用速度技巧归纳文章大意并解构文章脉络框架;

“描述与阐释”类活动:细读梳理文章细节信息——使用图表归纳细节论据对比不同文化庆生饮食风俗异同;

“分析与判断”类活动:品读思考写作意图——对关键句反复品读思考文化现象背后深层内涵意义;

“批判与评价”和“想象与创造”类活动:读后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针对开放式核心问题“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依然需要保留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中的这些庆生饮食风俗”,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意图和情感态度,分析中外文化异同,发展多元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真正实现从“学习理解”,经过“应用实践”,最后达到“迁移创新”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综合提升。

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通过必选作业与自选作业,激发学生就本话题在课下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习延展深入到生活中去,与自身生活紧密联系,最终达到学以致用,在真实语境下实现自身学用能力的提升。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