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夏初,草木欣然。
2018年5月29日,齐华工作室一场主题为“思辨·理性·批判”的专题研讨在银城小学北校区一楼报告厅如期开展。
本次活动除了齐华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还特邀了工作室的顾问——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莅临指导,此外还有贲友林、李勤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以及部分慕名而来的外省市骨干教师到场参与,老师们济济一堂,共同享受了一场数学视听盛宴。
活动以工作室杨莉老师的微分享——《匠心立足核心素养,独具拓展数学课程》拉开序幕,诗情画意中将工作室两年来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致力于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是工作室不变的初心,在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三个问题深入思考后梳理出七要素,并提出了开发综合视野下的创新型拓展课的构想。
接着杨莉老师对什么是“创新型拓展课”作了简要介绍,并通过《正方形中的圆》、《墙面有多大》、《小警员出动》、《肯德基定价的秘密》等经典案例的再现,让大家对创新型拓展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下来,由工作室成员银城小学的周姝校长和工作室主持人张齐华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节精彩的数学拓展课程实践课例——
第一节是周姝校长执教的《战争中的数学》,以“坎尼会战”的故事为背景,提出了“迦太基是如何以少胜多赢得胜利的?”这一问题,点燃了儿童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儿童的探究欲望。
“4万人真能围住8万人吗?”孩子们充分思考,大胆表达,尝试用数学方法找寻问题的答案。“仅仅围住就能获胜吗?你想怎样排兵布阵?”又将课堂推上新的高潮,孩子们化身指挥官,用数学方法深度思考,用图形表征想法,各抒己见。
而课堂最后的反问“如果我们站在古罗马的角度,你想怎样安排兵力?”则留给儿童课后思考的空间,引导儿童多角度思考问题。
一节课,巧妙的提问激起一阵阵思维的浪花,儿童在不断质疑、假设、碰撞、解惑中,渐渐领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思维水平不断攀升。
王子张齐华老师演绎的《沉默的数据》则从“二战时期的战斗机”展开,在孩子们充分表达、不断补充与完善中,通过数学理性的分析,逐步“还原”了故事的原貌。
王子秉承他一贯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与孩子们的交流轻松自如又恰到好处,同时展开一系列的设问、追问,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渐渐把关注点聚焦到了“沉默的数据”。
而后抛出四个生活中的话题,给予儿童充分的时间思辨,一层层抽茧剥丝,促发了儿童更深层次的思考,他们或对比,或分析,或辩论,或质疑,孩子们纷纷大胆表达,不仅阐述了自己对讨论话题的理性认识与思考,更有甚者对王子的话题也提出了批判性的观点,活动现场不时传来阵阵会意的笑声,“思辨·理性·批判”这一活动主题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整节课孩子们虽没有动笔计算一个数据,但却在真真实实地进行着一场思维的头脑风暴,批判性思维在儿童的心中生根发芽,学会借助数学慧眼发现那些“沉默的数据”,理性看待生活中的数据信息。
活动最后,由工作室的李勤校长主持,郑毓信教授、周姝校长、张齐华老师和小数报殷主任的沙龙则是一次教学观念的洗礼。周姝校长和张齐华老师首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两节课的思考,两节课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战争中的数学”取材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的作品,“沉默中的数据”力求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实例背后的数学。
郑毓信教授也就两节课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第一,两节课实例选材新颖,并都给了多个实例供学生反复类比与强化。
第二,不断地追问、设问与反问,利用浅入深出的问题串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数学只是提供一种视角,数学教会学生的应该是,慢下来,长时间的思考,并不断优化,不断地反思。郑教授特别指出,当今的教师要成为一个研究者,一方面是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发展;另一方面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研究的开端。最后,殷主任也就提出了自己的解读与想法,分享了他就“动手与动脑的关系”的思考。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暮色降临,活动虽已结束,但我们的思考仍在继续。如何更好的开发拓展性课程?其内涵该如何丰富?其外延该如何拓展?如何在课程中引领儿童深入的思考?如何在课程中做到浅入深出?这些都是我们团队要进一步思考与努力的方向,相信在王子的带领下,我们会去找寻更多相关理论的支撑、更多权威学术的指导、探索更多的有效案例,发出属于我们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