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的颁布,大量的课标解读讲座、文章和书籍便纷至沓来,足见其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因为它指引了今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义教新课标》的前瞻性内容和理念也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时常存在一些疑惑:既然新旧《课标》对比之间的核心词是“改变”,那到底“改变”了什么?为什么要“改变”?怎么实现“改变”?如何评价我是否“改变”成功?专家们详尽地解读和高屋建瓴的观点使人豁然开朗。因此,今天我回顾暑假期间自己的学习内容,与大家谈一谈基于我个人理解的初中英语教师在“新课标视域下的变与不变”。
一、变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改变。既然是新旧《课标》的对比,一定涉及到内容的改变。在这里我并不敢班门弄斧地谈论《课标》的变化,我更多地想探讨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实现的一些“变”。
1. 英语地位之“变”
在《义教新课标》颁布之后,网络上曾经有一种声音:“英语要变为小学科了”。拍手叫好者众多,甚至有人提议“英语退出中高考”。这样的声音并不是第一次听到,记得上次听说是人工智能快速起步发展的时候,也有同样的声音道“我们不再需要学英语,我们的机器完全可以胜任翻译的工作,英语教师可以下岗了!”
《义教新课标》对这些声音做出了有力的回击。在我个人的理解里,英语的地位的确发生了改变,但是不是变的可有可无,而是更加重要。原因如下:首先从课时安排上看,《义教新课标》中英语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保持不变,因此变成所谓“小学科”是无稽之谈;其次从英语学习性质来看,仍然是强调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义教新课标》将课程目标设置为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强调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并不仅仅是掌握一种交流工具,而是促进人的发展。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维的工具。学习语言还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和跨文化沟通,这是在信息化社会必备的公民素养,因为这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同时,英语语言的学习与其他课程一样,还承载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的功能。
2. 备课思路之“变”
在学习《义教新课标》的过程中,相信很多教师和我一样注意到,《义教新课标》将主题和语篇列入了课程内容的范畴,同时还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应该覆盖的主题范围,非常详细地罗列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三大主题语境下的子主题;与此同时,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义教新课标》在语篇的维度还以表格的形式详尽地罗列了每一级别学习要求下的语篇类型。这两点变化给我们日常备课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变化一:以主题为引领。教材中的语言都是以语篇形式存在的,包括书面语篇和口头语篇。学生不能孤立地学习字母和单词等,每个单词或句子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意义排列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备课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语篇的主题,并且以主题为引领,以终为始,开展逆向设计,逆推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最终深化学生对于主题的理解。
变化二:以语篇为依托。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教师首先要在《义教新课标》的指引下明确对于语篇的概念界定,它既可以是常见的文章、故事等,还可以是符号、图像、甚至声音。同时,教师在拿到语篇时对于语篇的研读也显得尤为重要,可以从what(文章写了什么)、why(作者为什么要写)和how(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三个层面把握语篇。
3. 授课方法之“变”
在明确了教学的终点和起点后,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学范式,走出”经验圈”,离开“舒适区”,在《义教新课标》的指引下,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串联课堂。英语学习活动观在我的理解中不仅仅是由学习理解走向应用实践,最终达到迁移创新的三级台阶,教师还要把握其核心概念是“活动”。教师组织活动并不是新鲜事,但这些活动并不是随意的、松散的。其要义在于教师在学习活动观指引下的活动创建要基于真实情境以及学生的生活,指向真实问题的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才能培养学生带的走的能力和素养。与此同时,三个台阶下的各类活动还要指向单元和语篇的主题,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建构和生成对于主题的深层次、批判性理解和价值判断。
4. 评价检测之“变”
《义教新课标》指出,英语测评应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理解和表达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及其水平,确保测评能准确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在我个人的理解中,今后的测评不仅仅简单关注字词的使用与理解,而是转向对于素养和能力的考查。然而在我们日常的测试中,一些不合理的情况仍在出现,例如题目缺乏时效性、脱离语境、语言不真实等。因此,在今后的测评中,教师应关注如下几点变化:
变化一:使用与时俱进的语言。在教授practise一词时,之前有很多教师会带领学生区分practise是动词而practice是名词,并多次给学生进行默写和操练强化,殊不知在语料库中,practise作为名词以及practice作为动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
变化二:创设真实情境。之前有的教师在教授《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单元时,曾为了指引学生关注校园内不文明现象创设活动,要求学生用英语向校长写信,反映在校园内看到的不文明现象,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一活动看似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也指向实际问题解决,但是忽略了一点,即既然校长和学生都是中国人,校长也不一定看得懂英语,那学生为什么要用英语给校长写信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真实的情况。
此外,对于学生的测评也不能狭义地理解为只有终结性评价,在课堂上的过程性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学生学习自信、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充分发挥评价的反拨作用,反哺教学。在过程性评价中,教师也要多用积极性话语,把握学生心理,言之有物而不空,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从而助力学生素养的养成。
二、不变
面对新旧《课标》对比的诸多变化,是不是意味着初中英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发生改变呢?我想答案也不尽然。在纷繁的改变中,我也想谈一谈我理解的“不变”。
1. 不变的是“心中有学生”
《义教新课标》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希望学生能够获得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各方面核心素养的同时,还将原来的五级要求变化为三级,并创设了“三级+”这个概念,也就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了上不封顶的要求。这不仅对于学生,而且对于教师,都是一个高标准。面对诸多变化,很多教师显得无从下手。在我看来,无论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途径等方面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教师要坚持做到“心中有学生”,也就是对学生的爱永不缺席。只要“心中有学生”,我们就不会把英语学习简单等同于语言学习,而是促进人的发展的学习;只要“心中有学生”,我们就不会在课堂上仅仅灌输枯燥乏味的字、词、语法,而会选择更加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的课程内容;只要“心中有学生”,我们就不会简单要求学生记忆、背诵,而是选择更能帮助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方法,凸显思维和文化的重要性;只要“心中有学生”,……这里的省略号意味着无穷多和无穷大。当我们的教育着眼于培养一个10年甚至20年后成年人和合格公民时,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有很多。然而一切的改变还都是基于爱。
2. 不变的是“眼中有自己”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有一句诗一直被用来形容教师的形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在我看来,教师的职业需要奉献,但也并不需如此悲壮,我们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己。《义教新课标》中将“学习能力”列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我想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应该有教师。当提及英语学习时,很多教师都抱怨过学生的学习方法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策略等问题,那么我也在反思,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学习能力到底如何?面对新出台的《义教新课标》,我们是否想要真正学习领会它?是否能够选择通过正确地渠道学习它?是否能够将领悟后的结果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是否会在实践后用于反思并再次实践?甚至是一个本质问题,即在教授初中英语多年后,你还热爱英语吗?
在重新组织和演绎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专业素养,创造性地重构教学内容,但这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既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我想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还是要充分认识到时代对于我们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很多学生的学习仍需教师的指引。因此,我们应当要不忘初心,保持着对于英语、对于教育的热爱,追赶时代的潮流,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鲜事物,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并坚持专业阅读,坚持专业写作,建立学习共同体,在讨论和互助中互相成长、互相成就,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成长自己的过程中也身正为范,引领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