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心中有结构 脚下有路线

2021/11/12 9:45:4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2021年4月19日,“南京市初中英语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顺利开展。其中,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杨勇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1,来自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的齐玲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Task。
  以下是芮蓉蓉老师和张娟老师在收看直播后的反思。

心中有结构 脚下有路线

南京市河西中学 芮蓉蓉

  2021年4月19日上午,本人认真观摩了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杨勇老师带来的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阅读课第一课时和来自金陵中学龙湖分校的齐玲老师带来的同单元写作课型。两位老师紧紧围绕“基于单元主题意义探究的结构化知识”开展教学,听完课后,我收获满满,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反思如下:

  一 、关注文本特征,培养学生语篇意识

  在第一节课开始时,杨勇老师以问题链的形式连续追问学生:Is it a passage about travelling? What is Daniel doing? Have we ever learnt about an interview before? Is the interview the same as that one?让学生首先关注到这是一个关于广播节目中采访的语篇。第二节课的齐玲老师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文本是一个来自校园网站上的讲座稿。两位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也相应突出该文本的特征,如杨勇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断启发学生思考采访用语的特殊之处,最后总结出:oral, clear, free三个特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篇意识。

  二、结构化文本信息,促进学生建构知识

  “教师在研读语篇时,自己首先要概括、整合语篇信息,提炼结构化知识,为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多种工具(如可视化图形或信息结构图)获取梳理信息,形成结构化知识奠定基础。”两位老师都利用板书梳理出文本的结构图,最终输出是让学生围绕板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如杨勇老师让学生从谈论英国的礼仪迁移到谈论中国的礼仪,而齐玲老师让学生从课本的餐桌礼仪迁移到游览礼仪的写作。“学习的本质是建构认知结构,学习者是构建认知结构中的主体。”知识结构化能帮助学生将信息化零为整,是促进语言综合运用的有效手段。

  三、紧扣单元话题,挖掘主题意义

  两位老师在备课时,制作了详实的前置性知识图表,以及本单元各板块的话题和具体内容分析表。在单元话题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题语境: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在课堂上,两位老师紧紧围绕该主题意义进行探究,杨勇老师还充分利用视频进行多模态教学,让学生发现、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的同时,帮助学生关注个人礼仪和与他人交往,从而真正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

  最后,马黎老师立足单元整体教学,结合课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结构化知识是什么、为什么用、怎么用。讲座让我明白结构化知识与主题意义间的关联,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把两者相结合,在实践中研究,做一名合格的学习型教师。


对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思考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柳洲东路分校 张娟

  4月19日上午,我有幸观摩了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杨勇老师的阅读课和来自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齐玲老师的写作课,并聆听了马老师“以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思考”为主题的讲座。两个不同类型的课例围绕着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结构化知识研讨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对这两节课和马老师讲座的学习,对比自己平日的教学实践,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同时也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关注文本特点,把握主题意义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研读语篇就是对语篇的主题、内容、文体结构、语言特点、作者观点等进行深入的解读。杨勇老师在阅读课的读前环节就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类型,并以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阅读课的文本为例,帮助学生回忆访谈类文本的特征。同时,杨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语篇类型带领学生分析文体结构,鉴赏语言特征。齐玲老师的写作课也在课堂之初便向学生展示了写作的内容是学校网站上关于礼仪讲座的介绍,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参与主题意义的探究活动,并指导学生关注写作要点和结构。反观自己,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可能更多地聚焦于文本的浅层阅读,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探究不足,忽视了对语篇主题意义的深层挖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以主题意义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确立了主题这一灵魂,语篇的信息提取和整合才有了中心。

  二、强化情境运用,厚筑知识建构

  两位老师善于创设与主题意义密切相关的情境,杨勇老师创设如On our first school day, what do we do to greet each other?等生活化的场景,启发学生联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国的礼仪,齐玲老师则利用为学校制作关于学生春游过程中礼仪展现的网页这一情境,使学生明确写作任务和目的,实现情境的迁移。通过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的创设,辅以一系列基于语篇内容的任务驱动,两位老师为学生之后的结构化知识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体现了英语语言的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尤其是初三一轮复习课教学中所欠缺的。只有通过真实情境的设置,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有目的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

  三、提炼知识结构,概括梳理框架

  “结构化知识是指经过梳理、组合和整合文本信息后形成的概念结构,这一结构使知识之间建立起了逻辑关联”(张秋会、王蔷,2016)。结构化知识是指对逐渐积累起来的已有知识进行二度归纳和整理,形成新的条理化、纲领化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并非零散、孤立的无序排列,应当是系统、分层的有序组合。两位老师都能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完成信息关系图来获取、梳理细节,并以板书的形式清楚地呈现,通过这样的梳理与解读,原本孤立、分散的知识点得到有机的整合,更能凸显出其语言意义,教学活动因此显得条理清晰,学生也有了很好的学习抓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仍存在着以教授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碎片化现象,缺少对零碎知识点进行串联和整合的认识,学生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发展被迫分离。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更加注重整体设计和对结构化知识教学的尝试,以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四、运用知识结构,推动深度学习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到,“教师要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根据主题语境、语篇类型、不同文体的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主题意义,建构结构化知识,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自主表达观点,实现深度学习。”可见,建构结构化知识并不是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终点。杨老师在帮助学生建构关于英国礼仪的结构化知识后,组织学生基于同样的结构讨论中国的文化礼仪;齐老师在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框架结构和分析语言后,布置学生给学校网站写一篇关于礼仪讲座的介绍。两位老师在指导学生获取结构化知识后又迅速基于对该主题的新认知继续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以深化和拓展对主题的认识,进而达到内化和习得语言,深入学习文化的目的。这两节课和马老师的讲座让我更加明确,英语课堂的落脚点应该是基于前期建构的知识结构来分析和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以上便是我的一点学习体会,感谢两位授课老师和马老师的精心准备与精彩呈现,也感谢市教研室的用心策划与组织。我也会加强专业学习,在今后继续思考与尝试结构化知识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探究语篇主题意义,学习语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运用策略发展思维,实现知识由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