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深入研读语篇 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2022/4/27 15:02:1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春日渐暖,万物复苏。非常感谢为期两天的英语教学与测评大会,我有幸在云端观看了这次大会的部分内容,特别是对其中的初中专场部分,更是受益匪浅。就我观看的初中专场的课例,我看到了许多亮点。其中,授课教师们都在授课前从what、why、how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授课语篇,都在依照英语学习活动观安排教学步骤和教学活动,把评价活动贯穿和嵌入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这背后体现了教师们积极地探索了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研究了如何在教学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情感、情感和态度,并努力地实践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英语学习活动观,实施了深度教学,并最终落实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

  两天的会议内容带给我很多启发与震撼,就体验最深的部分,浅谈以下三点:

  1. 所有英语课型的教学活动都应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深度学习以理解为基础,以高阶思维为核心特征,注重新旧知识结构联结,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升学生在情境中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元认知。我过去片面地认为“深度学习”大多发生在英语阅读课上,在其他课型上,我并没有思考过如何使用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而在初中专场司老师和张老师提供的听说课上,我看到了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形成了积极的学习体验,抓住了学习内容的主干和本质,并逐步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司老师在深入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从预测到听和获取信息,再到验证判断,最后到模仿、感知、体验和推断;张老师则是在研读语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依据学情调整了对话使用顺序,并且把重点聚焦在提升学生的口语提问能力上。由此可见,所有的课型都应该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都应该凸显主题意义引领的单元学习,可以通过听说结合、读思结合、读写结合等加强语言输入性技能和输出性技能的协同,促进语言和思维的相互转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

  2. 切实掌握分析研读语篇的方法,并使用在每一篇文本分析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告诉我们:语篇是英语教学的基础资源。语篇赋予语言学习以主题、情境和内容,并以其特有的内在逻辑、文体特征和语言形式,组织和呈现信息,服务于主题意义的表达。因此,深入研读语篇,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体特征和语言特点及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对教师做好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语篇对于学生英语学习、教师教授英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那么如何研读语篇,也就理所应当成为教师们首要关注的问题。《课标》上给出的教师建议是尝试先回答what、why和how这三个问题,然后不同的语篇则是根据不同的学情,和教师的教育背景、生活阅历、认知方式以及每个教师不同的分析探究能力,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就我而言,虽然我内心对于研读语篇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但是并不能做到每篇语篇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更多的时候是侧重what层面,也就是内容是什么,然后就直接进入教学设计环节。通过聆听孙老师的Volcanoes、蒋老师的Animals in Danger两节阅读课,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经过研读的语篇教学一定是经不起推敲的。通过对语篇的研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到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关注到个别词语的使用目的,进而充分理解文本语篇的基本大意和段落间逻辑关系。唯有这样的阅读课,才是做到了“大输入”,也为后期的“有效输出”做好准备。

  3.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全部过程中。

  整整两天的大会讲座和专题分享,很多教师与教授都关注到“诊断性评价”,并能够依据“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在教学中做到精准聚焦,有效补救。这于我也是不小的认知冲击。我过去更多地使用“过程性评价”这样指向实践的术语来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侧重于质性评价,不习惯量化学生的学习成效。当然,不谈学生测评的学习是不客观的。通过学习,我对“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使用。

  此外,我过去认为“评价”与“学习”是两个部分的教学环节,是可以被人为割裂的。通过学习,我发现“评价”与“学习”是两个自然而然、相伴发生的两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地,在季老师的写作课和司老师的听说课上,林教授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这两节课的评价部分都特别好,学生在完成写作之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这时也就相应需要写作量规进行细化;学生在表演结束后,也相应地希望得到别人的评价,所以这两节课的评价部分是伴随着学习而发生的。同时,林教授也指出,两位老师的评价量规都不够具体化,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所有表现,每堂课的评价不需要模仿考试评分标准那般抽象生硬,可以更加贴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表现等。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学、评的一体化,听上去似乎很难办到,其实就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反馈,有意识地监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鼓励学生依据标准进行自评和互评。

  “关注测评,促进发展”。两天的云端会议,给许多英语老师提供了不同的教学视角,也因此看到了更加广阔的视界。感谢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感谢英语教学与测评大会组委会,感谢所有老师们和教授们,让我们不断反思教学、实践教学,让英语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